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危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
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
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进入犍为界。
诸县皆城守。
汉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
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
汉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诸将皆曰:‘诺。’
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
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
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
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
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
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
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
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
蜀遂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危战-译文
在与敌人作战时,如果陷入危险和绝境,应该激励士兵们拼死战斗,不能怀有生还的念头,这样才能够取得胜利。兵法上讲:‘士兵们陷入极度的困境,就不会再害怕了。’
后汉时期的将领吴汉讨伐公孙述,进入犍为界。各个县城都坚守城池。吴汉攻打广都,攻克了它。他派遣轻骑兵焚烧成都的市桥,武阳以东的小城都投降了。皇帝告诫吴汉说:‘成都敌军有十余万人,不可轻视。只需坚守广都,等待他们来攻城,不要与他们正面交锋。如果他们不敢来,你就率领军队转战逼近他们,等他们筋疲力尽,再发动攻击。’吴汉没有听从,趁着胜利的势头,亲自率领步兵和骑兵两万余人逼近成都,离城十多里地,在江北建立营地,搭建浮桥,派遣别将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南,相隔二十多里。皇帝非常震惊,责备吴汉说:‘我之前已经告诫你千条万款,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却如此混乱?既然轻敌深入敌境,又与刘尚分开营地,一旦有事,就不能相互支援。如果敌人派出兵力牵制你,而用大量兵力攻击刘尚,刘尚一旦失败,你也就失败了。幸好没有其他情况,赶紧率兵返回广都。’
诏书还没送到,公孙述果然派遣他的将领谢丰、袁吉率领十几万人出城攻打吴汉;又派遣别将率领一万多人劫持刘尚,使他无法救援。吴汉与敌人激战一天,战败后逃入壁垒,谢丰包围了他。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我和各位将领跨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到之处都取得胜利,如今深入敌境,现在到了城下,却与刘尚两面受围,形势已经无法相连,灾难难以估量。我们想要悄悄地带领军队到江南与刘尚会合,共同抵御敌人。如果我们能够同心协力,人人奋战,大功就可以告成。如果不然,失败将不可避免。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一举。’众将都说:‘是。’于是,他们设宴款待士兵,喂饱马匹,闭营三天不出,然后树立了许多旗帜,使烟火不断,夜间则隐蔽行动,与刘尚的军队会合。谢丰等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他们分兵抵抗江北,而公孙述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江南。吴汉率领全部兵力迎战,从早晨到傍晚,最终大败敌人,斩杀了谢丰和袁吉。
于是,吴汉率领军队返回广都,留下刘尚抵抗公孙述,并将情况报告给皇帝,同时深刻地自我谴责。皇帝回复说:‘你返回广都是正确的,公孙述一定不敢轻视刘尚而攻击你。如果他先攻击刘尚,你从广都五十里处率领步兵和骑兵赶去支援,正好可以趁他危难之际将其击败。’于是,吴汉在广都和成都之间与公孙述作战,八战八胜,最终在城外驻军。
公孙述亲自率领数万人出城大战,吴汉派遣护军高午、唐邯率领精锐士兵数万与之交战。公孙述的军队战败逃跑,高午冲入敌阵刺杀了公孙述。第二天,城池投降,公孙述的首级被斩首并送往洛阳。蜀地因此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危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的战斗,古代军事用语,泛指战争。
危亡之地:指极其危险、濒临灭亡的地方,形容形势危急。
激励将士:激发士兵的士气,鼓励他们勇敢战斗。
决死而战:下定决心,不顾生死地战斗。
怀生:怀有生存的念头,指对死亡有所畏惧。
法:古代军事理论著作,如《孙子兵法》等。
兵士:士兵,指军队中的普通战士。
甚陷:陷入极深的困境,形容战况不利。
犍为界:犍为,古县名,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指犍为地区的边界。
城守:指守城,即保卫城池。
广都: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指广都地区。
成都市桥:成都市的一座桥梁,具体位置不详。
武阳:古县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安市,指武阳地区。
轻骑:轻装骑兵,指快速灵活的骑兵部队。
别将:副将,指主将的副手。
屯:驻扎,指军队在某地停留驻扎。
相去:相距,指两地之间的距离。
大惊:非常震惊,形容情绪激动。
悖乱:违背常理,混乱无序。
缀公:牵制住将军,使将军无法自由行动。
大众:众多的人,指敌军的主力。
壁:营垒,指军队的防御工事。
潜师:秘密撤军,指悄悄撤回军队。
飨士:宴请士兵,以鼓舞士气。
秣马:喂马,指准备战马,准备战斗。
幡旗:旗帜,指军旗,用于指挥军队。
烟火不绝:烟火不断,指持续不断地有烟火升起,可能是指篝火或信号烟等。
衔枚:古代战争中士兵行军时,口中含着一种防止发出声音的物品,以保持行军时的安静。
合军:合并军队,指将两支部队合并在一起。
拒:抵抗,指阻止敌人进攻。
锐卒:精锐的士兵,指战斗力强的部队。
护军:官职名,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奔阵:冲入敌阵,指勇敢地冲向敌军阵地。
郭中:城郭之内,指城内。
略:侵夺,指攻占。
具以状闻:详细报告情况。
深自谴责:深深地自我责备,指对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感到愧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危战-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后汉将领吴汉在讨伐公孙述战役中的一段关键经历,反映了古代军事策略和将领的智慧。
首先,文中提到‘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这句话强调了在面临绝境时,将领应该激励士兵勇往直前,不畏生死,这是古代军事思想中‘士气’的体现。
接着,文中描述了吴汉在进攻成都前,汉帝的谨慎策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这体现了古代军事中‘以静制动’的策略,即在敌人未发动攻势时保持冷静,等待敌人露出破绽。
然而,吴汉并未完全遵循帝的指示,‘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这表现了吴汉的果断和自信,但也显示出他对于帝的指示有所忽视。
在面临困境时,吴汉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他能够鼓舞士气,指挥部队在逆境中坚持战斗。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这一策略显示了吴汉的智谋,他意识到与刘尚合军可以增强战斗力,从而在夜色掩护下成功会合。
‘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这一段描述了吴汉出奇制胜的战术,他利用夜色和烟雾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最终取得胜利。
‘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这一段展示了吴汉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精神,他能够带领部队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
最后,吴汉能够根据战况变化调整策略,‘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这表明他既能够把握战局,又能够灵活应变。
整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将领的军事智慧、勇气和策略,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许多重要原则,如士气、以静制动、智谋和应变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