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原文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

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

法曰:‘利而诱之。’

春秋,楚伐绞〔,军其南门〕。

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

从之。

绞获三十人。

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

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

[为城下之盟而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译文

在与敌人作战时,如果敌人的将领愚蠢而且不懂得变通,可以用利益来诱惑他。敌人贪图利益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危害,我们可以设下伏兵来攻击他,这样就可以打败他的军队。兵法上讲:‘用利益来引诱敌人。’

在春秋时期,楚国攻打绞国,军队驻扎在绞国的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虽然小,但是轻敌,轻敌就会缺乏谋略。请别让采樵的人去诱敌。’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绞国抓了三十个采樵的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把楚国的役徒赶到山中。楚军坐在城北门,然后在山下设下埋伏,大败绞国。最终,在城下签订了和约后回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或战争。

将愚而不知变:将领愚昧无知,不懂得根据情况变化战术。

诱之以利:用利益来诱惑敌人。

贪利而不知害:只贪图利益而不懂得考虑可能的危害。

设伏兵以击之:设置埋伏的兵力来攻击敌人。

其军可败:这样敌人的军队就可以被打败。

法曰:古时的说法,这里指兵法中的原则。

利而诱之:用利益来引诱敌人。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大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楚伐绞:楚国对绞国的进攻。

军其南门:驻军于绞国南门。

莫敖屈瑕:楚国的一位官员,莫敖是官职名,屈瑕是其名。

绞小而轻:绞国国土小,国力薄弱,态度轻狂。

轻则寡谋:轻狂就会缺少谋略。

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请不派遣防守人员去砍柴,以此来引诱绞国人。

从之:接受莫敖屈瑕的建议。

绞获三十人:绞国捕获了三十个楚国人。

明日:第二天。

绞人争出:绞国人争相外出。

驱楚役徒于山中:将楚国的役徒驱赶到山中。

楚人坐其北门:楚国人坐在北门。

而伏诸山下:在山下设下埋伏。

大败之:给予敌人重大打击。

为城下之盟而还:在城下签订和约后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逐行进行赏析。

首先,‘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心理战术。孙子认为,敌方将领如果愚昧且不懂得变通,可以利用其贪婪之心,通过利益诱惑使其陷入困境。

‘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利用敌方贪利心理的战术。通过设置伏兵,待敌军深入我方设伏区域,再发动攻击,可以取得胜利。

‘法曰:“利而诱之。”’这里的‘法’指的是兵法,孙子在此引用兵法,强调利用利益诱敌的重要性。

接下来,‘春秋,楚伐绞’这句话,将我们带入到了具体的战争场景。春秋时期,楚国与绞国交战,这是历史背景的交代。

‘军其南门’描述了楚军的具体行动,即驻扎在绞国南门,准备发起攻击。

‘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莫敖屈瑕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分析绞国的情况,认为绞国虽然小且轻敌,但正因为轻敌,其计谋不足,这是对敌情分析的精准把握。

‘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诱敌深入’战术。楚军通过不禁止采樵者进入,故意暴露自己的意图,诱使绞国军队深入。

‘从之’表明楚军的计划得到了执行。

‘绞获三十人’说明绞国军队在采樵过程中,被楚军设下的圈套所捕获,暴露了敌军的弱点。

‘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描绘了绞国军队在发现情况不对后,试图反击,却因为之前被诱深入,陷入被动。

‘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描述了楚军利用地形优势,设下伏兵,最终大败绞军的情景。这里的‘坐’和‘伏’字,生动地展现了楚军的战略部署。

‘为城下之盟而还’意味着楚军在取得胜利后,与绞国签订了城下之盟,结束了这场战争。这既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全胜之道’,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