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强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强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

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战国,赵将李牧常居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将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

如是数岁,无所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

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于是复请牧。

牧称疾,杜门不出。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

王许之。

李牧遂往,至,如故约。

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控弦者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强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作战,如果我们的人数众多且强大,可以假装表现出怯弱来引诱敌人,敌人必定轻率地前来与我们交战,我们再以精锐的部队攻击他们,他们的军队必定会失败。兵法上有句话叫做:‘能而示之不能。’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李牧经常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的侵扰。他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员,市场的租金都上交到幕府,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宰杀几头牛来犒赏士兵,训练骑射,严密监控烽火,派遣许多间谍,优待将士,并约定:‘如果匈奴入侵,立即收缩防线,保护自己,任何敢于捕捉俘虏的人,都将被斩首。’每当匈奴入侵,李牧都会收缩防线,不与他们交战。就这样过了几年,赵国没有损失任何士兵。

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他们的将领胆怯。赵王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召见李牧,派人代替他担任将领。一年多后,匈奴来袭,每次出战都不顺利,损失很多,边境地区的耕作和放牧都无法进行。于是赵王再次请求李牧出山。

李牧声称自己生病,闭门不出。赵王便强迫他重新担任将领。李牧说:‘如果要用我,就按照我以前的方法,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李牧于是前往边境,到达后,按照之前的约定行事。匈奴来侵扰,一无所获,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防士兵每天都得到奖赏,但没有被使用,都渴望一战。

于是李牧准备了1300辆精选的战车,13000匹精选的战马,50000名百金之士,以及100000名能够拉弓射箭的士兵,全面训练军队,大量放牧,人民遍布野外。匈奴来犯,李牧假装战败,故意丢弃几千人给敌人。单于听说后,带领大量人马前来入侵。李牧设置了多个奇阵,展开左右翼夹击,大败匈奴,杀死了十多万匈奴骑兵,单于逃跑了。

在那之后十多年里,匈奴不敢再侵犯赵国的边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强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的战斗,特指古代战争。

伪示怯弱:假装表现出胆怯和软弱,是一种战术,目的是迷惑敌人。

锐卒:精锐的士兵,指战斗力强的部队。

法:兵法,指古代军事理论。

能而示之不能:指在能力强大时故意表现出能力不足,以诱使敌人轻敌。

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七个诸侯国相互争斗的时期。

赵将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和智谋著称。

雁门:古代边关要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有过多次战争。

便宜:方便,适宜。

幕府:古代将帅的府邸,也指军事指挥机构。

士卒:士兵。

烽火: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烟火信号。

间谍:秘密进行侦察、刺探敌情的人。

厚遇:优待,厚待。

捕虏:捕捉俘虏。

让:责备,责问。

佯败:假装失败,以迷惑敌人。

单于:匈奴的首领。

奇阵:奇特的战阵,指不寻常的阵法。

勒兵:整编军队。

纵畜牧:放牧牲畜。

委之:丢弃给敌人。

大率:大规模地。

犯:侵犯,进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强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首句‘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阐述了兵法中的‘兵不厌诈’原则,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假装示弱来迷惑敌人,使其轻敌,然后以精锐部队进行反击,取得胜利。

‘法曰:“能而示之不能。”’这句话是对上述策略的进一步说明,强调了在军事行动中,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给敌人造成错觉。

接下来,文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与匈奴作战的故事。李牧在雁门驻守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御匈奴的侵扰,如‘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将士’,这些措施体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思想。

‘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这句话说明李牧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不与匈奴正面交锋,而是通过防御来消耗敌人的力量。

‘如是数岁,无所亡失’表明李牧的策略取得了成功,赵国边境在李牧的防御下保持了稳定。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牧防御策略的误解,认为他是胆小怕事。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表明李牧坚持自己的策略,不为外界舆论所动。

‘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说明赵王对李牧的防御策略产生了怀疑,决定更换将领。

‘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句话揭示了更换将领后,赵国边境局势的恶化。

‘于是复请牧’表明赵王意识到李牧的重要性,再次请他出山。

‘牧称疾,杜门不出’是李牧的一种策略,他通过装病来拒绝赵王的请求,直到赵王答应让他按照原来的策略行事。

‘李牧遂往,至,如故约’说明李牧恢复了原来的防御策略,并取得了成功。

‘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表明匈奴认为李牧依然胆小,没有意识到他的真实意图。

‘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这句话反映了赵国边防士兵对李牧的信任和支持。

‘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控弦者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这一段描述了李牧准备充分,以逸待劳的策略。

‘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是李牧诱敌深入的策略,他故意让匈奴得到一些战利品,使其更加轻敌。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说明匈奴单于被李牧的诱敌策略所迷惑,率领大军前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这句话描述了李牧利用奇阵和左右翼战术,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表明李牧的防御策略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赵国边境长期保持了安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强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