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弱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弱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形,则敌必不轻与我战。

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

法曰:‘强弱,形也。’

后汉,羌胡反,寇武都。

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

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羌闻之,乃分抄傍县。

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

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

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

诩曰:‘虏众多,吾今兵少。吾之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弱战-译文

在与敌人作战时,如果敌人多而我们少,敌人强大而我们弱小,就需要多设立旗帜,加倍增加营火,向敌人展示我们的强大,让他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兵力多少和强弱,这样敌人就不敢轻易与我们交战。如果我们快速撤退,就能让全军远离危险。兵法上说:‘强弱,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在后汉时期,羌族和胡人叛乱,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军事才能,于是任命他为武都太守。羌族率领数千人,在陈仓、崤谷拦截虞诩。虞诩立即停止前进,并宣称已经上书请求援兵,等到援兵到来再出发。羌族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分兵袭击附近的县城。虞诩趁着他们的军队分散,日夜兼程,每天行军超过百里。他命令士兵们各自建造两个灶台,每天增加一倍,羌族人因此不敢逼近。有人问:‘孙膑减灶而君增灶。兵法上讲,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今天却行军百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众多,我们现在兵力较少。我增加灶台,是为了让敌人认为郡里的援兵已经到来。敌人众多行动迅速,一定害怕追赶我们。孙膑看到的是虚弱,我现在展示的是强大,形势不同,所以做法也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弱战-注解

旌旗:旌旗是古代军队的标志,用于识别敌我,同时也有威慑作用。在战场上,多设旌旗可以显示军力强大,增强士气。

火灶:火灶在古代军队中用于做饭和取暖,数量多可以显示军队人数众多,增强敌人的恐惧感。

众寡:众寡指军队的人数多少,是衡量军队实力的重要指标。

强弱:强弱指军队的实力对比,包括人数、装备、士气等多方面因素。

形:形在这里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即通过外在的布置和行动来显示内在的实力。

羌胡:羌胡指古代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羌族和胡族,是汉朝时期的边疆民族。

反:反在这里指叛乱,即民族或地区对中央政府的反抗。

寇:寇指侵犯、侵扰,这里指羌胡对汉朝武都地区的侵扰。

武都:武都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南部,是汉朝的边疆地区。

太守:太守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职位,负责一郡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遮:遮指拦截、阻挡,这里指羌胡军队在陈仓、崤谷拦截虞诩。

倍道兼行:倍道兼行指加快行军速度,这里是虞诩为了快速行军而采取的措施。

孙膑: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以兵法策略著称。

减灶:减灶是孙膑兵法中的一种策略,通过减少做饭的火灶数量来制造军队撤退的假象,迷惑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弱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文段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的是敌我力量对比时如何通过策略迷惑敌人,后半部分则是具体的历史事件,通过虞诩的实际行动来展示这种策略的应用。

第一部分中,‘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形,则敌必不轻与我战。’这句话揭示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避免直接交战的目的。‘多设旌旗’和‘倍增火灶’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欺骗来增加敌人的疑虑,使得敌人无法准确判断我方的真实实力。

‘法曰:“强弱,形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通过外在表现来影响敌人判断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形’指的是外在的表现,而‘强弱’则是内在实力的体现。通过改变‘形’,可以间接地影响‘强弱’的判断。

第二部分讲述了虞诩在面对羌胡叛乱时的策略。‘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这里提到了虞诩的才能被邓太后认可,任命他为武都太守,这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这里虞诩通过停止前进并宣称上书请兵,来制造一种即将有援军到来的假象,从而分散羌胡的注意力。

‘羌闻之,乃分抄傍县。’羌胡听到虞诩的宣言后,误以为真的有援军到来,因此分兵去攻打邻近的县城,这为虞诩的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机会。

‘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虞诩利用羌胡分兵的机会,迅速行军,并且通过增加灶的数量来进一步迷惑敌人,使得羌胡以为虞诩的军队规模在不断扩大。

‘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这里有人质疑虞诩为何增加灶的数量,而不是像孙膑那样减少灶的数量。虞诩的回答‘虏众多,吾今兵少。吾之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表明他是在根据当前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他通过增加灶的数量来显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像孙膑那样故意显示虚弱,这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目标与孙膑不同。

整个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古文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还展示了将领在特定情况下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虞诩通过巧妙的策略,不仅成功地避免了与羌胡的直接冲突,还最终取得了胜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弱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