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主战-原文
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
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
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俟其困敝而击之,则无不胜矣。
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
<晋书>:后魏武帝,亲征后燕慕容德于邺地,前军大败绩。
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言卓]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
今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
德曰:‘何故?’[言卓]曰:‘魏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
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
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
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
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
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
城隍未修,敌来未备,三不宜动。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
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
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主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如果对方是客场作战,我们是主场,就不能轻率地发动战争。为了我们军队的安全,士兵们牵挂着家,应该聚集人力和粮食,保卫城池,准备应对危险,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如果对方挑战我们却不能得逞,他们的补给也无法到达,等到他们疲惫不堪时再攻击他们,就没有什么战争是不能胜利的。兵法说:‘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那是散兵游勇的状态。’
《晋书》记载:后魏武帝亲自征讨后燕的慕容德在邺地,前军大败。慕容德又想进攻,他的别驾韩言卓进言说:‘古人总是在朝廷上先决定胜负,然后再进行战斗。现在对魏国来说,有四个原因不能攻击,对我们来说,有三个原因不应该发动攻击。’慕容德问:‘为什么?’韩言卓说:‘魏军远道而来,擅长野战,这是第一个不能攻击的原因。他们深入到接近国都的地方,把他们逼到绝境,这是第二个不能攻击的原因。前锋已经失败,后面的军队必然会更加坚固,这是第三个不能攻击的原因。他们人多而我们人少,这是第四个不能攻击的原因。我们的军队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这是第一个不应该发动攻击的原因。如果发动攻击却不能取胜,军心就难以稳固,这是第二个不应该发动攻击的原因。城池的防御设施还没有修好,敌人来临时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是第三个不应该发动攻击的原因。这些都是兵家大忌,不如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以逸待劳。他们从千里之外运粮,野外又没有什么可以掠夺的,时间一长,三军就会消耗殆尽,如果进攻,士兵会大量死亡,军队疲惫,矛盾就会产生,那时再行动,就可以取得胜利了。’慕容德说:‘别驾的话,真是良策和平策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主战-注解
战:战争,军事行动。
客:指敌军,与“主”相对,表示客军。
主:指己方军队,与“客”相对,表示主场。
轻战:轻率地发动战争。
兵:军队。
士卒:士兵。
顾家:关心家庭。
集人聚谷:聚集人力和粮食。
保城备险:保卫城池,准备应对险情。
绝其粮道:切断敌人的粮草供应线。
挑战:挑战敌军,进行挑衅。
转输:运输。
困敝:困顿衰弱。
击之:攻击敌人。
法:法则,规律。
自战其地: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
散地:不利的战场,容易导致军队士气低落。
决胜庙堂:在朝廷上决定胜负。
攻战:进攻和战斗。
畿:古代指王畿,即国都附近的地区。
前锋:军队的前锋部队。
后阵:军队的后方阵地。
众心:士兵们的士气。
城隍:城池和护城河。
备:准备。
忌:忌讳,应避免的事情。
深沟高垒:挖深沟,筑高垒,表示防御坚固。
佚待劳:保持休息,等待敌人疲劳。
馈粮:运送粮食。
靡费:浪费。
师老:军队疲惫。
衅生:战争爆发。
捷:胜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主战-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了战争的策略原则,‘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这一句强调了在战争中,若对方处于客场、我方处于主场时,不应轻率发起攻击。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地理优势与心理优势的重要性。
‘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这一段话提出了确保士兵安心、家属无忧的策略,强调了后勤保障和城池防御的重要性。‘绝其粮道’更是点明了切断敌军补给线的关键作用,这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策略。
‘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俟其困敝而击之,则无不胜矣’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等待敌人疲惫后再进行攻击的策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思想,即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不利时,通过耐心等待,等待对方疲惫,再抓住时机进行攻击。
‘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这一句引用了兵法,说明了在战争中,若是在自己的领地作战,容易导致士气低落,战斗力分散,因此要尽量避免在自己的地盘上与敌交战。
《晋书》中的记载讲述了后魏武帝亲征后燕慕容德于邺地的故事,其中别驾韩[言卓]的进言‘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略决策先行原则,即在战斗之前,先在庙堂上制定出战略计划。
‘魏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这句话分析了魏军的战略特点,指出魏军擅长野战,因此在不利的情况下不应轻易发起攻击。
‘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说明了敌军深入我方近畿,已经陷入绝境,此时再攻击,容易导致己方陷入更大的困境。
‘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指出敌军前锋战败后,后续部队必定会更加坚固,此时不宜发动攻击。
‘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分析了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指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宜发起攻击。
‘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强调了在己方地盘上作战的不利性。
‘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指出若主动出击却不能取胜,容易导致士气低落,难以巩固军心。
‘城隍未修,敌来未备,三不宜动’强调了城池防御的重要性,若城池防御不坚固,不宜主动出击。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这句话总结了以上观点,提出了采取防御策略,等待敌人疲惫再进行攻击的建议。
‘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采取防御策略的益处,指出敌军远距离补给,且无法在野外获取补给,时间一长,敌军会因补给不足而疲惫,此时若发动攻击,容易取得胜利。
‘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策也。”’这句话体现了慕容德对韩[言卓]建议的认可,说明了古代军事决策中,采纳正确的建议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