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饵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饵战-原文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

如交锋之际,或弃牛马,或遗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取之必败。

法曰:‘饵兵勿食。’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

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

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

是时,白马辎重就道。

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

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

诸将曰:‘可上马。’

操曰:‘未也。’

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

操曰:‘可矣。’

乃皆上马。

[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饵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所说的诱饵,并不是指士兵在饮食中下毒,而是用利益来引诱敌人,这些都是诱敌的兵法。比如在交战的时候,敌人可能会丢弃牛马,或者留下财物,或者丢弃辎重,这些都不能去拿,拿了就一定会失败。兵法上讲:‘对于诱敌的兵法,不要去贪图。’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派遣军队攻打白马,曹操击败了他们,斩杀了袁绍的将领颜良。于是解救了白马的围困,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了黄河西边。袁绍渡过黄河追赶,军队到达了延津的南边。曹操命令军队驻扎在南坡下,让骑兵们解下马鞍,放开马匹。这时,白马的辎重正在路上。将领们认为敌方的骑兵很多,不如撤回保卫营地。荀攸说:‘这就是所说的诱敌之计,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带领的五六千骑兵前后到达。将领们说:‘我们可以上马迎战。’曹操说:‘还不行。’过了一会儿,骑兵越来越多,有的开始向辎重方向移动。曹操说:‘现在可以了。’于是大家都上马。当时骑兵不满六百人,于是曹操下令出击,大败敌人,斩杀了文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饵战-注解

饵兵:饵兵,古代兵法用语,指的是用来诱敌深入的兵力。这些兵力通常不直接参与决战,而是通过某些手段引诱敌人深入,然后进行伏击或围剿。这里的‘饵’指的是诱饵,比喻用小利引诱敌人。

兵者:兵者,指士兵,军队。

置毒于饮食:置毒于饮食,指在食物或饮料中下毒,是一种暗杀手段。

利诱:利诱,用利益来引诱。

交锋之际:交锋之际,指两军交战的时刻。

弃牛马:弃牛马,指在交战时故意丢弃牲畜,以引诱敌人。

遗财物:遗财物,指丢弃财物,同样是为了引诱敌人。

舍辎重:舍辎重,指丢弃军需物资,如粮食、武器等,用以迷惑敌人。

切不可取:切不可取,指绝对不能接受。

法曰:法曰,指按照兵法或古人的说法。

饵兵勿食:饵兵勿食,兵法原则,意思是不要去攻击那些用来诱敌的兵力。

汉献帝建安五年: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这是东汉末年的一段历史时期。

袁绍:袁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与曹操争夺天下。

操:操,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白马:白马,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颜良:颜良,袁绍部将,在白马之战中被曹操所杀。

徙其民〔循河〕而西:徙其民〔循河〕而西,指曹操将白马的居民迁移到黄河西岸。

延津:延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

操勒兵驻营南坡下:操勒兵驻营南坡下,指曹操命令军队在南坡下驻扎。

令骑解鞍放马:令骑解鞍放马,指曹操命令骑兵卸下马鞍,放开马匹。

白马辎重就道:白马辎重就道,指白马的军需物资正在运输途中。

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指将领们认为敌军骑兵众多,不如撤回营地保卫。

荀攸:荀攸,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

绍骑将文丑:绍骑将文丑,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

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指刘备带领五六千骑兵前后到达。

分趣辎重:分趣辎重,指分散去抢夺辎重。

纵兵击:纵兵击,指下令出击。

斩丑:斩丑,指曹操斩杀了文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饵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军事交锋的场景,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军事策略和哲学思想。

首句‘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揭示了战争中的‘饵兵’策略,即利用诱饵来迷惑敌人,并非真正的毒害,而是通过利益来诱导敌人陷入陷阱。

‘如交锋之际,或弃牛马,或遗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取之必败。’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饵兵策略的运用,告诫将领们在战斗中不要贪图小利,否则会陷入敌人的陷阱。

‘法曰:“饵兵勿食。”’此句引用了兵法,强调了饵兵策略的忌讳,即不要轻易被敌人的诱饵所迷惑,要保持警惕。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这段历史背景的交代,为接下来的战斗场景做了铺垫。

‘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这句话描述了曹操解围并迁徙百姓的举动,体现了曹操的仁政思想。

‘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这句话说明了袁绍追击曹操的情景,为接下来的战斗埋下伏笔。

‘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曹操在此处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通过让骑兵解鞍放马,营造出一种松懈的假象。

‘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这里的描述反映了将领们的疑虑和犹豫,体现了战争中决策的不确定性。

‘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荀攸的这句话揭示了曹操的策略,即利用饵兵来诱敌。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这句话说明了袁绍和刘备的骑兵陆续到达,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诸将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曹操的坚持和谨慎再次体现,他并不急于行动,而是等待最佳时机。

‘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这句话描述了敌军的变化,为曹操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曹操抓住时机,下令骑兵上马,准备战斗。

‘〔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这句话描述了曹操的胜利,以及他运用饵兵策略的成功。

整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策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仁政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饵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