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众战-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
法曰:‘用众进止。’
东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善乎!’
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
遂麾兵使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右军拒张耗,小退。
玄、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众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如果我们的军队人多敌人少,就不能在险峻和狭窄的地方战斗,应该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声就停止,这样就没有打不赢的。兵法说:‘用兵要能根据军队人数多少来决定进退。’
东晋太元年间,秦国的苻坚在寿阳驻军,排列战阵在淝水边,与晋朝的将领谢玄对峙。谢玄派人告诉苻坚说:‘您远道而来进入我们的边境,却在水边布阵,这是不想快速战斗。请您稍微后退一些,让我们的将士有机会周旋,我愿意和你们慢慢观察,不是很好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应该在淝水边上阻拦,不要让他们上游。我们人多敌人少,形势必然是万无一失的。’苻坚说:‘撤退军队,让他们过去,然后我用数十万铁骑,逼迫他们靠近水边杀他们。’融也同意了这个意见。于是指挥军队后退,但是因为混乱而无法停止。于是,谢玄和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锐士兵渡过淝水,右军抵抗张耗,稍微后退。谢玄和谢琰继续前进,在淝水南边展开大战,苻坚的军队大败而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众战-注解
战:指战争,军事行动。
众:众多,指军队规模大。
敌:敌人,指敌对的一方。
寡:少,指军队规模小。
险阻:险峻且难以通过的地形。
平易宽广之地:平坦且开阔的地方,有利于展开军事行动。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声就停止,古代军队中指挥进退的信号。
金:古代军中指挥停止的信号,通常为锣声。
无有不胜:没有不胜利的,表示必胜无疑。
法:军事原则或策略。
用众进止:利用兵多势众的优势来决定进退。
东晋太元时:东晋时期,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秦苻坚:秦朝末年的著名将领,苻坚是他的名字。
进屯:进军并驻扎。
寿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寿县。
列阵:摆开阵势,准备战斗。
淝水: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
晋将谢玄:晋朝的将领,谢玄是他的名字。
相拒:相互对抗,交战。
周旋:周而复始地战斗。
缓辔:放慢马匹的步调,比喻从容不迫。
仆:古代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现代的“我”或“本人”。
铁骑:精锐的骑兵部队。
麾兵:指挥军队。
却军:撤退军队。
因乱而不能止:因为混乱而无法阻止。
精锐:精良且战斗力强的部队。
右军:古代军队中的右翼部队。
张耗:晋朝将领,张耗是他的名字。
大溃:大败,溃不成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二卷-众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原文为‘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作者在此强调了在战争中,若己方兵力众多而敌方兵力较少,则不宜在险阻之地作战,而应在平坦开阔之地进行。这是因为平坦开阔之地有利于我方发挥兵力优势,而险阻之地则可能限制我方行动,给敌方以可乘之机。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这句话揭示了指挥调度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鼓声和金声是军队行动的信号。鼓声代表进攻,金声代表撤退。指挥官必须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发出信号,使军队能够迅速而有序地行动。
‘无有不胜’则是对这种战术的肯定。孙子认为,只要遵循正确的战术原则,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接下来,古文提到了东晋太元时期,秦苻坚与晋将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的对峙。苻坚率领大军进屯寿阳,列阵淝水,意图与晋军进行决战。然而,谢玄却建议苻坚暂时撤退,让晋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周旋。这一建议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击虚’原则,即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寻找敌人的弱点进行攻击。
苻坚的部下都认为应该坚守淝水,不让我军渡过。然而,苻坚却采纳了谢玄的建议,命令军队撤退,让晋军渡过淝水。这一举动看似违背常理,但实际上是苻坚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诱敌深入’战术,意图利用淝水的地理优势,将晋军引入险境。
然而,由于苻坚军队撤退时的混乱,晋军得以趁机渡过淝水,并在淝水南岸发起攻击。最终,苻坚的大军大溃。这一战例再次证明了孙子兵法中‘用众进止’的原则,即在战争中,指挥官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孙子兵法原则的阐述和淝水之战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规律,也反映了指挥官的智谋和勇气。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