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降战-原文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
远明斥候,日夜设备,不可怠忽。
严令偏裨,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
法曰:‘受降如受敌。’
后汉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于宛,降之。
〔绣〕既而悔恨复叛,袭击曹操军,杀曹操长子昂、〔弟子安民〕,操中流矢,师还舞阴。
绣将骑来,操击破之。
绣奔穰,与刘表合。
操谓诸将曰:‘吾降绣,失在不便取质,以致如此。〔吾知所以败。〕诸将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降战-译文
所有战争,如果敌人来投降,一定要查明他们是否真的投降。要远派侦察兵,日夜警戒,不可懈怠。严格命令副将,整顿军队等待敌人,这样就能胜利,否则就会失败。兵法说:‘接受投降就像对待敌人一样。’
后汉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讨伐张绣,张绣投降了。后来张绣后悔并再次叛变,袭击了曹操的军队,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安民,曹操被流箭射中,军队撤退到舞阴。张绣带领骑兵前来,曹操击败了他。张绣逃到穰城,与刘表联合。曹操对众将说:‘我当初接受张绣的投降,失误在于没有立即索取人质,这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知道为什么会失败。]各位将领看好了,从今往后,我不再会失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降战-注解
战:战争,军事行动。
敌人:指敌对的一方,通常指在战争中与自己为敌的军队或个人。
来降:指敌人主动前来投降。
察:观察,审察。
真伪:真假,真实与虚假。
斥候:古代军队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士兵。
设备:准备,布置。
怠忽:懈怠疏忽,不认真对待。
偏裨:偏将,副将,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整兵:整顿军队,准备战斗。
以待之:等待敌人。
胜:胜利,成功。
败:失败,失利。
法:法则,原则。
受降:接受敌人的投降。
敌:敌人,敌对的一方。
后汉: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时间约为公元25年至220年。
建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曹操所使用的年号,时间约为公元196年至220年。
讨:征讨,讨伐。
张绣: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曾为曹操效力,后背叛曹操。
宛: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既而:不久之后。
悔恨:后悔,悔恨自己的行为。
复叛:再次背叛。
袭击:突然攻击。
长子:儿子中的长子。
弟子:儿子或徒弟。
安民:人名。
中流矢:被箭射中。
师还:军队返回。
舞阴:地名,今河南省舞阳县。
骑:骑兵,骑马作战的士兵。
穰:地名,今河南省邓州市。
合:联合,结合。
质:人质,指被敌方作为抵押的人。
所以:原因,缘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降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志》,是描述曹操在军事斗争中的一段经历。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文中的‘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形势的深刻认识。在战争中,敌对双方的真假难辨,因此在接受敌人投降时,必须谨慎辨别其真伪,以免中了敌人的诡计。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中的情报工作和心理战的重要性。
其次,‘远明斥候,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敌情的重视。斥候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其任务是收集敌情。文中的描述表明,曹操对斥候的工作非常重视,要求他们日夜不停地进行侦察,以确保对敌情的准确掌握。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再者,‘严令偏裨,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强调了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偏裨是指军队中的副将,整兵以待则是指军队要做好战斗准备。曹操的这一命令表明,他深知军队纪律和组织性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只有严格执行命令,才能取得胜利。
‘法曰:“受降如受敌。”’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强调了接受敌人投降时的谨慎态度。曹操引用此法,表明他深知接受敌人投降并非易事,需要如同对待敌人一般谨慎对待。
接下来,文中描述了曹操讨伐张绣的过程。曹操在宛城接受张绣的投降,但张绣不久后后悔并反叛,袭击曹操军队,导致曹操长子曹昂和弟子安民被杀,曹操本人也中流矢。这一事件让曹操认识到,接受敌人投降时,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最后,曹操在分析战败原因后,对将领们说:‘吾降绣,失在不便取质,以致如此。吾知所以败。诸将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这句话表明曹操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并决心改正。他通过接受失败,汲取教训,最终实现了军事上的成功。这一过程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位军事家的成熟和智慧。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描绘了曹操在战争中的经历,还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的认识、态度和智慧。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军事思想、战争策略以及领导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