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易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易战-原文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胜敌。

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

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

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北史>:周武帝〔将〕伐齐之河阳,〔谋及臣下〕,宇文弼〔进策〕曰:‘〔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

〔如臣所见,〕彼汾之曲,城小山平,攻之易拔。’

武帝不纳,师竟无功。

〔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计。后终于平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易战-译文

所有的攻战方法,都是从容易的地方开始,这样就能战胜敌人。如果敌人分兵把守在多个地方,那么必然有强有弱,有众有寡。我们可以先攻打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避开人数多的地方,攻击人数少的地方,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胜利的。兵法说:‘擅长作战的人,是在容易胜利的地方取得胜利的。’

《北史》记载:周武帝将要攻打齐国的河阳,与臣下商议,宇文弼进言献策说:‘现在用兵,必须选择合适的地方。河阳是交通要道,精锐部队都聚集在那里,尽全力攻城围困,恐怕难以达到目的。根据我的观察,汾河的弯曲处,城池小,地势平坦,攻打起来容易攻下。’武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结果军队最终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建德五年,周武帝再次大规模出兵攻打齐国,最终采纳了这个计策。后来终于平定了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易战-注解

攻战之法:指用兵作战的方法和策略,强调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战术来取得胜利。

胜敌:战胜敌人,取得战斗的胜利。

屯备:驻扎和防守,指敌人在多个地方部署兵力进行防御。

强弱众寡:指敌军的力量对比,包括兵力的强弱和数量的多少。

远其强而攻其弱:指避开敌人的强大兵力,攻击其力量薄弱的部分。

避其众而击其寡:指避开敌人兵力众多的地方,攻击兵力较少的部分。

无不胜:没有不胜利的,意指只要采取正确的战术,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法:法则,这里指兵法,即用兵的规律和原则。

善战者:擅长作战的人,指有高超战斗技巧和指挥能力的将领。

胜于易胜者也: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意指善于抓住机会,不放过任何可以取胜的机会。

北史:《北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朝代的历史。

周武帝: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名宇文邕,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军事扩张。

伐齐:指北周对北齐的军事征伐。

河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谋及臣下:与臣下商议,指皇帝与大臣们商讨军事策略。

宇文弼:北周的大臣,有军事才能。

进策:提出建议或策略。

用兵:发动战争,使用兵力。

择其地: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作战。

要冲:交通要道,战略要地。

精兵所聚:精锐的部队集中之地。

尽力攻围:竭尽全力进行围攻。

难得志:难以达到目的,即难以取胜。

彼汾之曲:指汾水弯曲的地方,可能是指某个战略位置。

城小山平:城墙小,地势平坦,容易攻取。

攻之易拔:攻打它容易攻下。

建德五年:指北周建德五年,即公元576年。

大举伐齐:大规模对北齐发动战争。

卒用计:最终采用了这个计策。

平齐:平定北齐,即消灭北齐的统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易战-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了攻战之法的核心要义,‘凡攻战之法,从易者胜敌。’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策略中,选择易于取胜的战术是取胜的关键。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以逸待劳’、‘避实击虚’的策略原则。

‘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此句进一步分析了敌方布防的情况,指出敌方在多个地点设防时,必然存在兵力部署的强弱之分和众寡之别。这一分析为接下来的战术选择提供了依据。

‘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此句提出了具体的战术指导,即避开敌方的强势防御,攻击其薄弱环节,避开人数众多的地方,打击人数较少的部队。这种战术选择符合兵法中的‘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原则。

‘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句话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强调了善于作战的人,能够把握住易于取胜的机会,从而获得胜利。这也体现了古人在军事上的智慧和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

《北史》中的这段记载,是对上述兵法原则的实践案例。周武帝伐齐,宇文弼提出建议,认为河阳要冲虽然重要,但攻之不易,建议选择‘彼汾之曲’这样的地方进行攻击,因其城小山平,易于攻取。

然而,武帝并未采纳宇文弼的建议,结果在河阳的战斗中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这说明即使有好的战术建议,如果不被采纳,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战争胜利。

‘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计。后终于平齐。’这句话说明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周武帝最终采纳了宇文弼的建议,并成功运用了这一战术,最终平定了齐国。这一案例再次证明了兵法原则在战争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易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