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天战-原文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任天时。
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
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
北齐,后主纬,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宰制天下,陈德信、邓长、何洪珍参预机权。
各领亲党,升擢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赂成,乱政害人,遂致旱魃、水潦、寇盗并起;
又猜嫌诸王,皆无罪受损,丞相斛律光及弟荆山公羡,并无罪受诛。
渐见覆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
周武帝乘此,一举而灭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天战-译文
凡是想要发动军队,讨伐罪人,安抚百姓,都必须顺应天时。
可是国君施行暗政,导致国家混乱,士兵骄横,百姓困苦,驱逐贤人,杀害无辜,旱灾、蝗灾、冰雹等灾害连连,敌国也有这样的情况,出兵攻打,没有不胜利的。
法度上讲:‘顺应天时来制定征讨计划。’
北齐,后主高纬,隆化元年,提拔使用奸佞之人: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掌握了国家的权力,陈德信、邓长、何洪珍参与机密决策。
他们各自带领亲信党羽,提拔官员不按常规,官位可以通过财富获得,案件可以通过贿赂了结,政治混乱,残害百姓,最终导致了旱灾、水灾、盗贼的兴起。
又猜疑和怀疑各位王子,他们都没有犯罪却遭受了损害,丞相斛律光和他的弟弟荆山公斛律羡,也都没有犯罪却受到了诛杀。
渐渐看到国家衰败的苗头,不久后看到国家土崩瓦解的趋势。
周武帝趁着这个机会,一举灭亡了北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天战-注解
兴师动众:指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古代,兴师动众是战争前的重要准备,意味着国家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伐罪吊民:伐罪,指讨伐有罪之人;吊民,指安抚民众。这里指通过军事行动来惩罚有罪之人,同时安抚受苦的民众。
任天时:指顺应天时,根据季节变化和自然规律来决定军事行动的时间。
暗政乱:暗政,指政治昏暗,缺乏公正;乱,指政治混乱。这里指国君执政不力,导致政治黑暗混乱。
兵骄民困:兵骄,指士兵骄横;民困,指民众生活困苦。这里指士兵士气高涨但骄横,民众生活困苦。
放逐贤人:指将贤能之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使他们无法为国家效力。
诛杀无辜:指无辜的人被杀害,没有理由或依据。
旱蝗冰雹:指自然灾害,旱灾、蝗灾和冰雹灾害。这些灾害在古代常常导致饥荒和人口减少。
敌国有此:指敌对国家也遭受了同样的灾害。
举兵攻之:指发动军队攻打敌国。
无有不胜:指没有不胜利的,形容军队战斗力强大。
顺天时而制征讨:指顺应天时来制定征讨的策略。
北齐: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存在于550年至577年。
后主纬:北齐的最后一位皇帝,名为高纬。
隆化元年: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即公元580年。
擢用邪佞:擢用,指提拔使用;邪佞,指奸邪谄媚的人。这里指提拔使用奸邪之人。
宰制天下:宰制,指掌握大权;天下,指全国。这里指这些人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陈德信、邓长、何洪珍:这些人是北齐时期的官员,参与了政治决策。
参预机权:参预,指参与;机权,指国家的重要权力。这里指这些人参与了国家的重要权力。
升擢非次:升擢,指提升;非次,指不按常规。这里指提升官员时不按常规,可能存在徇私舞弊。
官由财进:指做官的途径是通过财富,即通过贿赂来获得官职。
狱以赂成:指案件的处理也是通过贿赂来决定结果。
乱政害人:指混乱的政治导致了人民的苦难。
旱魃:指严重的旱灾,魃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旱神。
水潦:指洪水泛滥。
寇盗并起:指盗贼横行,社会治安恶化。
猜嫌诸王:猜嫌,指猜疑和嫉妒;诸王,指各个王公。这里指国君猜疑和嫉妒各个王公。
丞相斛律光:斛律光,北齐时期的名将,曾任丞相,因无罪被诛。
荆山公羡:荆山公,指斛律光的弟弟,也因无罪被诛。
覆弱之萌:覆弱,指衰败;萌,指开始。这里指国家开始衰败的迹象。
土崩之势:土崩,指像土一样崩塌;势,指趋势。这里指国家像土一样崩塌的趋势。
周武帝:周朝的一位皇帝,名为宇文邕,他在位期间消灭了北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天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资治通鉴》,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战争中天时与人事的相互作用,以及政治腐败导致国家衰败的深刻教训。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任天时。’这句话强调了在古代战争中,顺应天时的重要性。天时指的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环境等,它们对战争的胜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句话表明,古代军事家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天时因素。
‘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此句揭示了政治腐败和国家衰败的因果关系。当统治者昏庸无能,政治黑暗,军队骄横,百姓困苦时,国家必然陷入危机。而此时,如果敌国出现自然灾害,趁机进攻,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顺应天时的重要性。在古代,人们相信天命,认为顺应天时就是顺应天命,是获得胜利的关键。
‘北齐,后主纬,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宰制天下,陈德信、邓长、何洪珍参预机权。’这段文字描述了北齐后主纬时期的政治腐败。作者通过列举一系列奸佞之臣的名字,揭示了当时朝政的混乱。
‘各领亲党,升擢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赂成,乱政害人,遂致旱魃、水潦、寇盗并起;又猜嫌诸王,皆无罪受损,丞相斛律光及弟荆山公羡,并无罪受诛。’此段文字进一步描述了北齐后主纬时期的政治腐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和家族悲剧。
‘渐见覆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这句话意味着北齐国势逐渐衰弱,最终走向灭亡。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周武帝乘此,一举而灭之。’这句话说明了北齐灭亡的原因。周武帝抓住北齐内乱的机会,一举灭掉了北齐,实现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