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声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声战-原文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

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相拒,步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余里。

弇进兵画中,居二城之间。

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乃敕诸将会后五日攻西安。

蓝闻之,日夜为备。

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

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备守;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攻之,则一日可拔。拔临淄则西安孤,张蓝与步阻绝,必自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帅兵奔还临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之言,未见其宜。’

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

张蓝闻之,果将兵亡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声战-译文

凡是战争,所说的‘声’,就是制造虚假的声势。假装攻打东边,实际上却在西边发动攻击,假装攻击对方,实际上却在攻击这个地方,让敌人不知道应该防备哪里,那么我们攻击的地方,就是敌人没有守卫的地方。兵法上有句话:‘善于进攻的人,会让敌人不知道该守哪里。’

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对峙,张步派他的弟弟张蓝带领两万精兵守卫西安,各郡的太守带领一万多人守卫临淄,两城相距四十多里。耿弇进军到两城之间,看到西安城虽然小但很坚固,而且张蓝的军队也很精锐;临淄虽然城池大但容易攻破,于是命令众将领五天后攻打西安。张蓝听说了这个消息,日夜都在做防御准备。到了约定的那天半夜,耿弇命令众将领都不要吃晚饭,天亮时赶到临淄。护军荀梁等人争论,认为应该立即攻打西安。耿弇说:‘不对。西安城听说我们要攻打它,会日夜加强守备;临淄出其不意,我们到那里一定会让他们惊慌失措,攻打它,一天就能攻下。攻下临淄,西安就会孤立无援,张蓝和张步就会因被阻隔而自动撤退,这就是所谓一击而得两地的策略。如果我们攻打西安,如果不能迅速攻下,就会在坚固的城池前消耗兵力,伤亡必然很多。即使能攻下,张蓝带领的军队也会逃回临淄,合并兵力,观察我们的虚实。我们深入敌境,后面没有补给,十天内就会不战自困。你们的话,我看并不合适。’于是他们攻打临淄,半天就攻了下来,占领了城池。张蓝听说了这个消息,果然带领军队逃跑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声战-注解

声:在军事上,声指的是通过言语、号角等手段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其不知道我军的真实意图。

张虚声:制造虚假的声势,即通过虚张声势来欺骗敌人。

声东而击西:表面上声称要攻打东边,实际上却在西边发动攻击,是一种迷惑敌人的战术。

击:发动攻击。

彼:对方,指敌人。

此:这里,指我方阵地。

所备:准备防御。

我所攻者:我军要攻击的目标。

乃:是,表示肯定。

敌不知其所守:敌人不知道应该在哪里设防。

法:兵法,军事策略。

善攻者:擅长进攻的人。

后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耿弇:东汉初期名将,曾任将军。

张步: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

相拒:相互对峙。

使:派遣。

弟:弟弟。

蓝:人名,耿弇的弟弟。

精兵:精锐的士兵。

西安: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诸郡太守:各郡的行政长官。

合:合计。

万余人:超过一万人的军队。

临淄: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进兵:进军。

画中:在两个城池之间。

居:位于。

敕:命令。

诸将:各位将领。

后五日:五天之后。

蓐食:在夜间吃食,指不休息,立即行动。

会明:天亮时。

护军:官职,负责军事保卫。

荀梁:人名,耿弇的部将。

争之:争论,反对。

宜速攻西安:应该迅速攻打西安。

不然:不是这样。

敕诸将:命令各位将领。

皆蓐食:都立即吃食。

拔之:攻下它。

入据其城:进入并占据城池。

果:果然。

帅:率领。

自亡去:自行逃走。

所谓:所说的。

击一而得二者:一举两得。

不卒下:不能迅速攻下。

顿兵:驻军。

坚城:坚固的城池。

死伤必多:伤亡必定很多。

纵能拔之:即使能够攻下。

后无转输:后方没有补给。

旬日之间:十日之内。

不战而困:不通过战斗就能使敌人陷入困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声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策略的经典之作。首先,文中的‘声者’指的是虚张声势,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这种策略在军事上称为‘声东击西’,即表面上声言攻击东边,实际上却在西边发动攻击,使敌人无法预料真正的攻击方向,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虚张声势的运用。通过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攻击,可以迅速取得胜利。这种策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强调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入了解。

‘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这句话,揭示了虚张声势的最终目的。通过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从而在攻击时能够迅速攻克敌人的薄弱环节。

文中的历史背景是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的战争。耿弇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先声言要攻击西安,实则迅速转向临淄。这种策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对敌人心理的把握,更在于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

‘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这句话,体现了耿弇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分析。他认识到西安城虽然小但防守坚固,而临淄城虽然大但易于攻破,因此选择了先攻临淄。

‘敕诸将会后五日攻西安’这句话,是耿弇故意制造的假象。他通过这个假象,让张步及其部下认为他真的会攻击西安,从而放松了对临淄的警惕。

‘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这句话,展现了耿弇的果断决策和迅速行动。他在夜半时分命令部队出发,迅速到达临淄,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这句话,反映了战场上的争议。荀梁等人认为应该迅速攻击西安,但耿弇坚持自己的策略,最终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这句话,总结了耿弇的战术思想。通过一次攻击,既攻下了临淄,又迫使张蓝放弃西安,实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若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耿弇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他预见到如果直接攻击西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诸君之言,未见其宜’这句话,体现了耿弇的自信和坚定。他对自己的决策充满信心,并对其他人的意见持保留态度。

‘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这句话,描述了耿弇战略的成功实施。他迅速攻下临淄,并占据了该城,为后续的战斗打下了基础。

‘张蓝闻之,果将兵亡去’这句话,说明了耿弇策略的威慑力。张蓝在得知临淄被攻占后,选择了放弃西安,带领部队撤退,进一步证明了耿弇战术的巧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声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