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和战-原文
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
敌虽许诺,言语不一。
因其懈怠,选锐卒以击之,其军可败。
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秦末,天下兵起。
沛公西入武关,欲以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闻其将多屠、贾子,易以利动。’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且日益张旗帜为疑兵,而使郦生持宝啖秦将。
秦将果叛,欲连和。
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沛公乃引兵出击秦军,大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和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交战,必须先派遣使者去请求和平。敌人虽然答应,但言语不一致。利用他们的松懈,挑选精锐的士兵去攻击他们,这样他们的军队就可以被打败。兵法说:‘没有约定就请求和平的,是有所图谋。’
秦朝末年,天下开始动荡。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向西进入武关,想要用两万人马去攻打秦军驻扎在峣山下的军队。张良说:‘秦军的实力还很强,不可轻视。听说他们的将领中有很多是屠、贾子这样的,可以用利益来诱惑他们。希望沛公暂且留在壁垒中,派人先去,为五万人准备粮食,并且每天增加旗帜,制造疑兵之计,同时让郦生带着宝物去诱惑秦军的将领。’
秦军的将领果然开始叛变,想要与刘邦联合。刘邦想要接受他们的联合,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要叛变,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不听从就一定会危险,不如趁他们松懈的时候去攻击他们。’
刘邦于是率领军队出击秦军,大败秦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和战-注解
遣使约和:派遣使者进行和平谈判。在古代战争中,双方为了争取时间或试探对方意图,会先进行和平谈判。
许诺:答应或承诺。指对方在谈判中同意某项条件或要求。
言语不一:说话不一致,指言辞不诚实,可能有欺诈之意。
锐卒:精锐的士兵。指战斗力强的士兵。
击之:攻击他们。
法:法则、策略。这里指兵法或战争策略。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没有约定却请求和平的人,是在策划阴谋。这是兵法中的一种说法,认为突然提出和平请求往往是有预谋的。
天下兵起:天下各地的军队都开始行动起来,指战争爆发。
沛公:即刘邦,字季,西汉的开国皇帝,此处指刘邦的军队。
西入武关:从东边进入武关,武关是古代关中通往中原的重要关口。
击秦峣下军:攻打驻扎在峣山下的秦军。
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
秦兵尚强:秦军仍然强大。
屠、贾子:指秦军中的将领,屠和贾子是他们的名字。
易以利动:容易因为利益而动摇,指可以用利益来影响他们。
且留壁:暂时留在壁垒中,即不急于进攻。
使人先行:先派人去执行任务。
为五万人具食:为五万士兵准备粮食。
日益张旗帜为疑兵:每天增加旗帜的数量,制造疑兵之计,以迷惑敌人。
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另一位谋士。
持宝啖秦将:拿着宝物去诱惑秦军的将领。
果叛:果然发生了叛变。
欲连和:想要联合起来。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要叛变,恐怕士兵们不会跟随,如果不跟随必然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松懈的时候攻击他们。
引兵出击:带领军队出击。
大破之:大败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和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首先,‘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策略性。在古代战争中,通过外交手段来试探敌人的意图和弱点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则揭示了在交涉过程中,对方可能言不由衷,需要保持警惕。
‘因其懈怠,选锐卒以击之,其军可败’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原则。即利用敌人的懈怠和松懈,以己之锐卒进行攻击,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里的‘锐卒’指的是精锐的士兵,这种兵力的使用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战争中对于敌方意图的判断。孙子认为,那些没有正式条约而主动提出和谈的敌人,往往是在策划阴谋,因此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接下来的段落讲述了秦末时期,沛公刘邦与张良之间的军事谋略。‘秦末,天下兵起’描绘了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沛公西入武关,欲以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表明刘邦当时想要以少胜多,直接攻击秦军。
张良的建议‘秦兵尚强,未可轻’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谨慎态度。‘闻其将多屠、贾子,易以利动’则是对秦军将领的分析,认为他们容易被利益所动。‘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且日益张旗帜为疑兵’这一策略,是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疑虑。
‘而使郦生持宝啖秦将’则是一种心理战术,通过送宝物来收买秦将,使其产生叛变之心。‘秦将果叛,欲连和’说明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秦将确实产生了叛变的念头。
‘沛公欲听之’表明刘邦最初是倾向于接受和谈的。但张良的提醒‘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则指出了和谈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如因其懈击之’是张良提出的替代方案,即利用秦军的懈怠进行攻击。
‘沛公乃引兵出击秦军,大破之’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这一段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张良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孙子兵法在实战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