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受战-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暴来围我,须相察众寡、虚实之形,不可轻易遁去,恐为尾击。
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
四面奋击,必获其利。
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
《北史》:魏普泰元年,高欢讨并州刺史尔朱兆。
孝武帝永熙元年春,拔邺。
尔朱光自长安,兆自并州,度律自洛阳,仲远自东郡,同会于邺,众二十万,挟漳水而军。
欢出顿紫陌,马不满三千,步不满三万。
乃于韩陵为圆阵,连牛驴以塞归路,〔于是〕将士皆为必死,选精锐步骑从中出,四面击之,大破兆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受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如果敌人众多而我方人少,敌人突然包围我们,我们必须观察敌人的兵力多少、虚实情况,不能轻易逃跑,以免被敌人从后面攻击。应当摆成圆形的阵势,面向外,即使被敌人包围,即使有缺口,我们也自己堵上,以坚定士兵们的信心。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一定能获得胜利。兵法说:‘如果敌人众多,那就观察敌人的数量来接受敌人的挑战。’
《北史》记载:北魏普泰元年,高欢讨伐并州刺史尔朱兆。孝武帝永熙元年春天,攻克了邺城。尔朱光从长安出发,尔朱兆从并州出发,度律从洛阳出发,仲远从东郡出发,他们一同在邺城会合,总共有二十万大军,沿着漳水驻军。高欢在紫陌驻扎,马匹不到三千,步兵不到三万。于是他在韩陵摆成圆形阵势,用牛和驴连起来堵住退路,[在这种情况下]将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选出精锐的步兵和骑兵从中路出击,四面夹击,大败尔朱兆等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受战-注解
战:指战争,古代军事行动。
敌众我寡:指敌人众多,我方兵力较少。
暴来围我:指敌人突然包围我方。
相察:观察,审视。
众寡:指兵力多少。
虚实:指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士气。
形:形势,情况。
轻易:轻率,不慎重。
遁去:逃跑。
尾击:从后方进行攻击。
圆阵:环形阵势,古代军事战术之一。
外向:面向外,指阵势面向敌人。
坚士卒心:坚定士兵的信心。
四面奋击: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
获其利:获得胜利。
法:法则,原则。
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如果敌人众多,就要观察敌人的兵力并接受敌人的挑战。
魏晋泰元年:公元535年,北魏时期的一个年号。
高欢:北魏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并州刺史:并州的行政长官。
尔朱兆:北魏末年的军阀。
孝武帝:北魏皇帝,名元修。
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北魏的一个年号。
邺:古代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
尔朱光:北魏末年的军阀,尔朱兆的兄弟。
长安: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度律:北魏末年的将领。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仲远:北魏末年的将领。
东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
会于邺:在邺城会合。
二十万:二十万人,指军队规模。
挟漳水而军:依靠漳水作为防线驻军。
顿紫陌:在紫陌驻扎,紫陌是古代地名。
马不满三千:马匹不足三千匹。
步不满三万:步兵不足三万人。
韩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
连牛驴以塞归路:用牛和驴连结起来堵塞退路。
于是:因此,于是。
选精锐步骑:挑选精锐的步兵和骑兵。
大破兆等:大败尔朱兆等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九卷-受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北史》,记录了北魏时期高欢与尔朱兆之间的一场战争。古文首先提出了战争中的基本策略,即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况,首先要审慎观察敌人的众寡和虚实,不能轻率撤退,以免被敌人尾随攻击。这一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谨慎和智慧。
‘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这句话揭示了古代军事阵法中的圆阵战术。圆阵是一种灵活多变的阵型,可以有效地抵御敌人的包围。即使阵型有缺口,也能通过迅速填补来增强士兵的信心,这是对士兵心理战术的运用。
‘四面奋击,必获其利。’这一策略强调了在圆阵中的四面攻击,可以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种战术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全面性和主动性,要求指挥官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
‘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这句话是对前面策略的总结,即面对众多敌人时,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分布和力量,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进行战斗。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北史》中的这段记载,具体描述了高欢在韩陵之战中如何运用圆阵战术。他利用有限的兵力,通过圆阵来抵御尔朱兆的二十万大军。高欢通过‘连牛驴以塞归路’这一手段,使得士兵们有了必死的决心,同时选派精锐的步骑兵进行四面夹击,最终大破尔朱兆。
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战术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将领的勇气和谋略。高欢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的对抗,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精神对于后世军事家和普通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