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粮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粮战-原文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

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

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

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

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

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

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

[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

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

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

绍弃甲而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粮战-译文

在与敌人对峙,胜负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如果我有粮食,就能取得胜利。如果我的粮食供应线必须得到严格保护,否则可能会被敌人切断。如果敌人的粮食供应线,可以派遣精锐部队去切断它。敌人一旦没有粮食,他们的士兵必定会逃跑,我们攻击他们就能取得胜利。兵法说:‘军队没有粮食就会灭亡。’

汉末时期,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遣军队运送粮食,派淳于琼等五人率领一万多士兵护送,住宿在袁绍军营北面四十里处。袁绍的谋士许攸贪图财物,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投奔曹操,并劝说曹操说:‘现在袁绍有上万辆辎重车,但防备不严,现在我们可以派遣轻装部队去袭击他们,烧毁他们的粮食囤积,不超过三天,袁家就会自己崩溃了。’曹操的部下对此表示怀疑,荀攸和贾诩劝曹操。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五千步兵和骑兵,都使用袁军的旗帜,用布条堵住马嘴,夜间从小路出发,每人背着一捆柴草,所经过的路上有人询问,就告诉他们:‘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们的后军,所以派遣军队加强防备。’听到这话的人信以为真,都显得很镇定。曹操到达后,包围了袁军的粮草囤积地,立即放火,营中惊慌失措,袁军大败。袁绍弃甲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粮战-注解

敌对垒:指两军相对峙,准备交战的状态。

胜负未决:指双方交战,尚未分出胜负。

粮:指军粮,即军队所需的粮食。

粮道:指运送粮食的道路。

严加守护:指严密地加以保护,确保安全。

抄:指偷袭,出其不意地攻击。

饷道:指运送军饷的道路。

锐兵:指精锐的士兵。

绝之:指切断敌人的补给线。

敌:指敌对的一方,即敌人。

兵:指士兵。

走:指逃跑,撤退。

击之:指攻击他们。

法:指兵法,军事策略。

军无粮食则亡:指军队如果没有粮食就会失败,强调粮食对军队的重要性。

汉末:指汉朝末年,即公元220年之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袁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本初,官渡之战中的对手。

官渡: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是曹操与袁绍交战的重要地点。

淳于琼:袁绍部将,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

许攸:袁绍部将,后因贪财而投奔曹操,为曹操提供重要情报。

辎重:指军队的装备和物资。

轻兵:指轻装精锐的部队。

燔:指焚烧。

积聚:指积累的物资,这里指军粮。

左右:指身边的人,这里指曹操的部下。

疑之:对许攸的建议表示怀疑。

荀攸:曹操的谋士,字公达,以智谋著称。

贾诩:曹操的谋士,字文和,以智谋和计谋著称。

曹洪:曹操的弟弟,也是曹操的重要将领。

步骑:指步兵和骑兵。

衔枚缚马口:指士兵口中含着木块,以防止马叫声暴露行踪。

间道:指小路,偏僻的道路。

束薪:一束柴火,这里指用来伪装的柴火。

袁公:对袁绍的尊称。

抄掠:抢夺,掠夺。

益备:加强防备。

围屯:包围敌方的屯粮处。

弃甲而遁:丢下铠甲逃跑,形容战败后匆忙撤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粮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一篇关于军事策略的经典论述。首先,文中强调‘有粮则胜’,揭示了在军事对抗中,粮食补给的重要性。粮食不仅是士兵生存的基础,也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在古代战争中,粮道的畅通与否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这一句,强调了保护粮道的重要性。在战争中,一旦粮道被敌人切断,军队将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因此,保护粮道是军事行动中的关键环节。

‘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这句话,则是提出了攻击敌人粮道的策略。通过切断敌人的粮道,可以迫使敌人撤退,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体现了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和‘攻其必救’的原则。

‘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切断敌人粮道后的战略效果。当敌人粮道被切断,士兵失去补给,必然士气低落,军队失去战斗力,此时进攻敌人,就能取得胜利。

‘法曰:“军无粮食则亡。”’这句话是总结性的论述,再次强调了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军队就无法生存,更无法进行有效的作战。

接下来,文中以汉末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为例,具体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曹操利用许攸提供的情报,采取了轻兵袭敌、焚烧粮草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袁绍。

‘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这一句,描绘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派遣军队运送粮草的情景,为曹操的袭敌行动提供了机会。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这段对话展示了许攸背叛袁绍,向曹操提供情报的情景,也体现了许攸对曹操的忠诚。

‘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这一句,说明曹操在决定采取行动前,也面临了部下的疑虑,但最终在荀攸、贾诩等谋士的劝说下,坚定了信心。

‘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这一段详细描述了曹操如何采取伪装、夜袭等手段,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防备,成功地实施了袭敌计划。

‘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这一句,描绘了曹操军队到达袁绍粮草囤积地后,采取放火等手段,造成敌军混乱,最终导致袁绍溃败的情景。这一战例充分证明了‘有粮则胜’和‘敌无粮则走’的兵法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粮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