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知战-原文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
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
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
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战国,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用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精锐亲兵倍道兼行逐之。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期曰:‘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
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
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知战-译文
每当发动战争攻击敌人时,必须事先了解将要战斗的地方。当军队到达那里的时候,能够使敌人按期前来,如果与之交战就能取得胜利。了解战斗地点和战斗日期,那么准备的工作就会专门化,守备也会更加坚固。兵法上说:‘了解战斗地点,了解战斗日期,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会合进行战斗。’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军前往,直接进攻魏国的大梁。魏国的将领庞涓得知这个消息后,从韩国撤军回国。孙膑对田忌说:‘那三晋的军队,一向勇猛而轻视齐国,齐国的名声是胆小。善于作战的人会顺着敌人的势头引导他们。兵法上有说:走百里路去追求利益,会损失上将;走五十里路去追求利益,军队会损失一半。’
让齐国的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建立十万座灶,第二天减少到五万座灶,第三天再减少到三万座灶。”庞涓追赶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逃跑的超过一半了。’于是他丢弃了步兵,只带着精锐的亲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预计他们的行程,傍晚时分应该到达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旁边有很多险阻,可以埋伏军队,于是他砍倒一棵大树,在上面涂上白粉,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的字样。然后他命令齐军擅长射箭的士兵一万人在道路两旁埋伏。约定:‘傍晚时分看到点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在夜里到达,站在树下看到白粉写的字,就点火照看。还没读完,齐军的一万支箭就一起射出,魏军大乱。庞涓自己知道智谋用尽,军队失败,于是自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知战-注解
兴兵伐敌:指发动军队去攻打敌人,这里的‘兴兵’指的是发动战争,‘伐敌’指的是攻打敌人。
预知:预先了解或知道,这里指在发动战争前对战争地点和日期有所了解。
师至之日:军队到达的那一天,指军队抵达战场的时间。
如期而来: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来,这里指敌人按照预计的时间前来应战。
战地:战场,指进行战斗的地方。
战日:战斗的日子,指进行战斗的具体日期。
所备者专:所准备的非常专一,指对战斗的准备非常集中。
所守者固:所守卫的非常坚固,指守卫的阵地非常稳固。
法:法则,这里指军事策略或兵法。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三个国家,即韩、赵、魏。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将领。
大梁:魏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与孙膑有著名的马陵道之战。
素悍勇:向来勇猛,指军队向来勇猛善战。
轻齐:轻视齐国,指认为齐国的军队软弱。
善战者:擅长作战的人,指有经验的将领。
因其势而利导之:根据敌人的态势来引导作战,指根据敌人的行动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兵法:军事策略或兵书中的原则。
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行军百里去追求利益,会导致上将阵亡;行军五十里去追求利益,军队会损失一半,这是一条兵法原则,强调快速行军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
十万灶:十万人的灶台,这里指军队的规模。
步军:步兵,指以步兵为主的军队。
精锐亲兵:精锐的亲兵,指最精锐的近卫部队。
倍道兼行:日夜兼程,以加倍的速度行军。
马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据文意应是在魏国境内。
阻隘:险阻狭窄的地方,适合设伏。
大木白:白色的粗大树干,这里指在上面写字。
万弩:一万张弓,这里指一万名弓箭手。
期:约定的时间,这里指约定在夜晚看到火光就发动攻击。
自刎:自杀,用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知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文章开篇即点明了战争中的关键要素——‘知战之地,知战日’,强调了战略预知的重要性。‘必预知之’这一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精髓,即在战争之前,必须对战场和敌情有充分的了解和预判。
‘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预知战日的重要性。只有准确预测敌军动向,才能在决战时刻抓住战机,取得胜利。
接下来的‘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一句,说明了战略预知对于军队准备和防御的指导意义。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可以确保战斗的胜利。
‘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这一段,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再次强调了战略预知的重要性,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与敌军会战。
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将,采取直取魏国都城大梁的策略,迫使魏国回师自救。
孙膑提出的‘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的兵法,揭示了快速行军带来的风险。他通过逐步减少军灶数量的策略,迷惑了魏将庞涓,使其误以为齐军士气低落,从而放松了警惕。
‘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这句话,描绘了庞涓在错误的情报下,自信满满地追击齐军,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孙膑的陷阱。
‘乃弃其步军,与精锐亲兵倍道兼行逐之’这一句,展现了庞涓在错误判断下的决策失误,他放弃了步兵,只带着精锐部队追击,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战斗中失去了步兵的支持。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这句话,说明了孙膑对庞涓行军路线的精准预测,为接下来的伏击战打下了基础。
‘庞涓死此树下’这句话,是孙膑巧妙地利用地形,设置伏兵的伏笔,预示着庞涓的悲剧。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这句话,展现了孙膑的智谋,他利用马陵道的地理优势,布置了万弩伏兵,为庞涓设下了必死的陷阱。
‘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这一句,描绘了庞涓在绝望中看到了孙膑留下的字条,却已经无法挽回败局。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这句话,描述了庞涓在绝望中死亡的场景,也展示了孙膑兵法的威力。
整个故事通过孙膑与庞涓的智谋较量,生动地展现了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以及兵法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