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形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虚设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
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
以众击寡,无有不胜。
法曰:‘形人而我无形。’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
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操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率兵至黎阳,将渡河。
夏四月,曹操北救延。
荀攸说操曰:‘今兵少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操从之。
绍闻操兵将渡,即分兵西应之。
操乃率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迎战。
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之,斩良,遂解白马之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形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交战,如果敌人人数众多,就假装设下一些假象来分散他们的兵力,使他们不得不分兵来防备我们。敌人的兵力一旦分散,他们的兵力就会变得薄弱;而我们则集中兵力,士兵自然显得更多。用多的兵力攻击少的兵力,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使敌人显出形迹,而我却无形可显。’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打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率领军队到达黎阳,准备渡河。夏四月,曹操北上救援刘延。荀攸对曹操说:‘现在我们的兵力少,不能直接与敌人对抗,但如果能分散他们的兵力,那就可行了。您到了延津,如果假装要渡河到他们后面,袁绍一定会向西边增援。然后我们用轻兵袭击白马,趁他们没有防备,颜良就可以被擒获。’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听说曹操的军队要渡河,就分兵向西增援。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快速前进,前往白马,距离白马还有十多里路时,颜良非常惊慌,前来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上前,击溃了敌人,斩杀了颜良,随后解救了白马的围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形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
众多:指敌人数量众多。
虚设形:指假装出兵,制造假象。
分其势:指分散敌人的力量。
不敢不分兵:指敌人不敢不分散兵力。
备我:指准备应对我方。
敌势既分:指敌人的势力已经被分散。
其兵必寡:指敌人的兵力必然减少。
我专为一:指我方集中兵力。
其卒自众:指我方的士兵自然显得众多。
以众击寡:指用多数兵力攻击少数兵力。
无有不胜:指没有不胜利的。
法曰:指兵法中有这样的话。
形人而我无形:指制造假象使敌人摸不清我方的真实情况。
汉末:指汉朝末年。
建安五年:指公元200年。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
袁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字本初。
相拒:指双方对峙。
官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东。
郭图:袁绍的部将。
淳于琼:袁绍的部将。
颜良:袁绍的部将。
攻操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指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打曹操任命的东郡太守刘延,地点在白马。
黎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浚县。
渡河:指越过河流。
夏四月:指农历四月。
北救延:指从北方救援刘延。
荀攸:曹操的谋士,字公达。
兵少不可敌:指兵力少不能与敌人对抗。
若分其势乃可:指如果能够分散敌人的势力,那么就可以对抗。
公到延津:指曹操到达延津。
若将渡河向其后:指曹操假装要渡河去攻击袁绍的后方。
绍必西应之:指袁绍一定会向西派兵应对。
轻兵袭白马:指用少量兵力袭击白马。
掩其不备:指趁敌人不备。
可擒也:指可以擒获。
张辽:曹操的部将。
关羽:曹操的部将,后来成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
前登:指上前迎击。
解白马之围:指解救白马之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形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原文为‘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虚设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这段话阐述了兵法中的‘虚虚实实’策略,即通过制造假象来分散敌人的力量,使其不得不分散兵力以应对假象,从而为我方创造以多胜少的条件。
‘形人而我无形’是孙子兵法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要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使敌人无法掌握我方的真实情况,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在汉末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了这一策略。面对袁绍的大军,曹操采取了虚设形势的方法,假装要渡河攻击袁绍的后方,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则趁机轻兵袭取白马,成功击败了袁绍的将领颜良,解除了白马之围。
曹操的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虚虚实实’的策略,他通过制造假象,使袁绍不得不分散兵力,从而为我方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战例也证明了孙子兵法中的‘以众击寡’原则在实战中的有效性。
此外,曹操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才能也值得称赞。他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准确判断敌情,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兵法策略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军事历史,以及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策略智慧,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