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导战-原文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
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汉武帝时,匈奴比岁入寇,所杀掠甚众。
元朔五年春,令卫青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
汉兵夜至,围,右贤王遂大惊,独与其爱妾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北去。
汉遣轻骑校尉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虏裨王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畜马数百万。
于是,青率兵而还。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
皆用校尉。
张骞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大军得以无饥渴之患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导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作战时,无论是山川的险峻还是道路的曲折,都必须使用当地的居民来引导,这样才能了解地形的有利之处,作战时才能取胜。兵法中说:‘不使用当地向导的,不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
在汉武帝时期,匈奴每年都入侵,杀害和掠夺的人数众多。元朔五年春天,汉武帝命令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塞,匈奴的右贤王认为汉军不可能到达这里,于是醉酒躺在帐篷中。汉军夜间到达,将右贤王包围,右贤王非常惊慌,只带着他的一位爱妾和几百名骑兵,在夜间突围向北逃去。汉军派遣轻骑校尉郭成等人追赶了四百里,但没有追上,俘虏了匈奴裨王十多人,男女共一万五千多人,以及数百万匹马。于是,卫青率领军队返回。到达边塞后,天子派遣使者带着大将军印,在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其他将领都将兵力归顺,确立了大将军的称号后返回。都使用了校尉的职位。
张骞因为曾经出使过大夏,在匈奴停留时间较长,他引导军队,非常了解水草丰富的地区,使得大军没有饥饿和口渴的困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导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的战斗,古代军事用语。
山川之夷险:指山川的地形,夷险即平坦与险峻。
道路之迂直:指道路的曲折与直行,迂直即曲折与直。
乡人:指同乡的人,这里指熟悉当地情况的人。
引而导之:引导,带领。
利:这里指战场上的优势。
法:法则,原则。
不用乡导者:不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作为向导。
得地利:获得地理上的优势。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汉族有长期的战争。
比岁入寇:每年都入侵,寇即入侵。
元朔五年: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年号,即公元前124年。
卫青: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大破匈奴。
骑:骑兵,古代的一种兵种。
塞:边塞,边境的防御工事。
右贤王:匈奴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国王。
帐中:帐篷中,古代游牧民族常在帐篷中休息。
轻骑校尉:汉朝的一种军职,负责指挥轻骑兵。
裨王:匈奴的一种官职,低于单于,相当于诸侯王。
畜马:养殖的马匹。
大将军:汉朝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探险家、外交家,曾出使西域。
大夏: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水草处:有水源和草地的地区,适合军队驻扎和补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导战-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中国古代战争中,利用地理优势和乡导的重要性。‘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这句话强调了在战斗中,了解地形地貌和道路走向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了乡导在军事行动中的关键作用。乡导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战略决策的辅助者,他们的存在能够使军队更好地利用地形,从而提高胜算。
‘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乡导的重要性,表明在古代军事思想中,乡导是获取战场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接下来,古文通过汉武帝时期的一次战役来具体说明这一战略思想。‘汉武帝时,匈奴比岁入寇,所杀掠甚众。’这里提到了匈奴的侵扰,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了背景铺垫。
‘元朔五年春,令卫青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这一段描述了汉军出奇制胜的策略,利用了匈奴的轻敌心理,使得匈奴右贤王毫无防备。
‘汉兵夜至,围,右贤王遂大惊,独与其爱妾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北去。’这里展现了汉军的迅速行动和匈奴的溃败,体现了地理和乡导在战斗中的作用。
‘汉遣轻骑校尉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虏裨王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畜马数百万。’这段文字说明了汉军的追击成果,进一步证明了地理和乡导对战争胜利的贡献。
‘于是,青率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这里展示了汉武帝对卫青的奖赏,也反映了军事胜利对将领地位的影响。
‘皆用校尉。张骞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大军得以无饥渴之患焉。’最后,文中提到了张骞的功绩,他不仅作为使者出使大夏,还在匈奴停留期间为汉军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信息,确保了军队的补给和行军安全。这一段文字不仅是对张骞个人的赞扬,也是对古代军事地理知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