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年-原文
【经】
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夏四月,葬宋庄公。
五月,葬桓王。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
冬,公次于滑。
【传】
三年春,溺会齐师伐卫,疾之也。
夏五月,葬桓王,缓也。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
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年-译文
【经】
三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溺与齐国的军队联合攻打卫国。
夏天的四月,安葬了宋庄公。
五月,安葬了周桓王。
秋天,纪国的季子带着酅地归附了齐国。
冬天,鲁公在滑地驻扎。
【传】
三年的春天,溺与齐国的军队联合攻打卫国,这是因为对卫国有怨恨。
夏天的五月,安葬了周桓王,这是延迟了。
秋天,纪国的季子带着酅地归附了齐国,纪国从此开始分裂。
冬天,鲁公在滑地驻扎,是为了与郑伯会面商讨纪国的事情。郑伯以困难为由推辞了。凡是军队驻扎一晚称为舍,两晚称为信,超过两晚称为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年-注解
溺:指鲁国大夫溺,此处为人名。
齐师:齐国的军队。
卫:指卫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宋庄公:宋国的君主,庄公是其谥号。
桓王:指周桓王,东周时期的周天子。
纪季:纪国的公子季,纪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酅:地名,纪国的城邑。
滑:地名,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后为郑国所灭。
郑伯:郑国的君主,伯爵是其爵位。
舍:军队驻扎一晚称为舍。
信:军队驻扎两晚称为信。
次:军队驻扎超过两晚称为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及其传文,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动态。
首先,文中提到鲁国大夫溺与齐国军队联合攻打卫国,这表明鲁国与齐国在此时结成了某种联盟,共同对抗卫国。这种联盟关系在春秋时期非常常见,诸侯国之间常常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其次,文中提到宋庄公和桓王的葬礼,这反映了当时对君主葬礼的重视。葬礼的缓急往往与政治局势有关,桓王的葬礼被描述为“缓也”,可能暗示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
再次,纪季将酅地献给齐国,标志着纪国的分裂和齐国的扩张。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处境,以及大国对小国的吞并和控制的趋势。
最后,鲁公在滑地驻扎,准备与郑伯商讨纪国的事务,但郑伯以困难为由推辞。这一细节揭示了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和利益权衡。鲁公的驻扎时间被详细记录,反映了当时对军队行动的严格规范和记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载,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