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年-原文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次于成。
秋七月,齐人降鄣。
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齐人伐山戎。
【传】
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
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
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鬥射师谏,则执而梏之。
秋,申公鬥班杀子元。鬥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年-译文
【经】
三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军队驻扎在成地。
秋天七月,齐国人降服了鄣国。
八月癸亥日,安葬了纪叔姬。
九月庚午日初一,发生了日食。敲鼓,用牲畜祭祀社神。
冬天,鲁公和齐侯在鲁济相遇。
齐国人讨伐山戎。
【传】
三十年春天,周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
夏天四月丙辰日,虢公进入樊地,抓住了樊仲皮,带回京城。
楚国的公子元从讨伐郑国回来,住在王宫,鬥射师劝谏,结果被抓住并戴上枷锁。
秋天,申公鬥班杀了子元。鬥穀於菟成为令尹,自己毁掉家产以缓解楚国的困难。
冬天,在鲁济相遇,谋划对付山戎,因为山戎使燕国受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农历一月,古代以周王的历法为准,表示时间的统一。
次于成:指军队驻扎在成地,成是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降鄣:指齐国攻占鄣地,鄣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葬纪叔姬:纪叔姬是纪国的公主,葬指举行葬礼,纪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
日有食之:指发生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常伴随祭祀活动。
鼓,用牲于社:指击鼓并用牲畜祭祀社神,社是土地神,古代祭祀社神以求平安。
鲁济:指鲁国和齐国在济水相遇,济水是古代重要的河流。
山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虢公:虢国的君主,虢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
樊皮:樊国的君主,樊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
鬥射师:楚国的大夫,负责军事事务。
鬥穀於菟:楚国的大夫,后成为令尹(宰相),以毁家纾难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三十年-评注
《春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本文选自《春秋》中的一段,记录了鲁国在三十年间的重大事件,包括战争、葬礼、日食、祭祀等。这些事件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政治局势。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伴随击鼓和祭祀活动,以求消灾解难。这种对天象的敬畏和应对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依赖。
从艺术特色来看,《春秋》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了复杂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古代史书的严谨和精炼。每个事件都以极少的文字概括,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齐人降鄣’仅用四字,便记录了齐国攻占鄣地的重大军事行动。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外交和政治斗争。例如,楚国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鬥射师谏而被执,反映了楚国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鬥穀於菟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则体现了楚国大夫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此外,本文还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鲁国与齐国在鲁济相遇,谋伐山戎,显示了诸侯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合作。这种联盟与对抗的关系,是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重要特征。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春秋时期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反映。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