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夜战-原文
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
法曰:‘夜战多火鼓。’
春秋,越伐吴。
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
越为左右二军,乘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分兵御之。
越子率中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夜战-译文
凡是与敌人进行夜间战斗,应该多使用火攻和鼓声,这样做的目的是扰乱敌人的视听,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如何准备对付他们的,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兵法上有句话叫做:‘夜间战斗要多用火攻和鼓声。’
在春秋时期,越国攻打吴国。吴国的人在笠泽抵抗越军,两军夹着水布置阵势。越国分成左右两军,趁着夜晚,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鼓噪着前进;吴国分兵来抵挡他们。越王亲自率领中军悄悄渡过水,面对吴国中军的位置击鼓,吴国大军顿时大乱,最终被越国打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夜战-注解
敌:指敌对的一方,这里指与越国交战的吴国。
夜战:在夜间进行的战斗,夜间战斗有利于隐蔽行动,但同时也增加了战斗的不确定性。
火鼓:火攻和鼓噪。火攻是指使用火攻手段,如燃烧敌方的营帐等;鼓噪是指用鼓声制造噪音,以混淆敌军视听。
耳目:指视听感官,这里比喻敌军的侦察和警戒系统。
备:准备,防备。
计:计谋,策略。
法:法则,规律,这里指军事策略。
春秋: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载,这里指春秋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越: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一带,与吴国相邻。
吴: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一带,与越国相邻。
御:抵御,抵抗。
笠泽: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吴国与越国交战的地方。
夹水而阵:指两军分别位于水的一侧,形成夹击的阵势。
左右二军:指越国军队分为左右两翼。
乘夜:利用夜晚,趁夜色进行行动。
鼓噪:击鼓并大声喧哗,制造噪音。
中军:军队中的主力部队,通常位于中央。
潜涉:悄悄地渡过水域。
师:军队,这里指吴国的军队。
大乱:军队陷入混乱。
败之:击败对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夜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篇章。首先,这段文字强调了夜战中火攻和鼓噪的重要性。‘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这句话揭示了夜战中的战术原则,即在夜间与敌人交战时,应充分利用火攻和鼓噪来扰乱敌人的视听,使其无法预料到自己的战略意图,从而取得胜利。
‘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进一步阐述了火攻和鼓噪的作用,即通过这些手段使敌人陷入混乱,无法有效应对,从而为胜利奠定基础。
‘法曰:“夜战多火鼓。”’这句话引用了兵法中的法则,表明火攻和鼓噪是夜战中的常用策略,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
接下来,文段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阐述这一战术原则。‘春秋,越伐吴’交代了历史背景,即春秋时期,越国攻打吴国。
‘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描述了吴国在笠泽之战中的布阵情况,即吴国军队沿河布阵,形成夹水之势。
‘越为左右二军,乘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描绘了越国军队的战术,即他们分为左右两军,在夜间交替进攻,制造混乱。
‘吴分兵御之’说明了吴国军队为了应对越军的进攻,不得不分散兵力。
‘越子率中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是这段文字的高潮部分,越王勾践亲自率领中军悄悄渡河,直接面对吴国中军并击鼓,这一突然的动作使得吴国军队大乱,最终导致吴国军队的失败。
整个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古文不仅强调了战术原则,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这些原则在实际战斗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深度。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深邃和智慧,对后世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