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备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备战-原文

凡出师征讨,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

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

法曰:“有备不败。”

三国,魏大将吴璘征南,兵到精湖,魏将满宠帅诸将在前,与敌夹水相对。

宠谓诸将曰:“今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之备。”

诸将皆警。

夜半,敌果遣十部〔伏〕来烧营,宠掩击,大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备战-译文

每当出兵征战,行军时就要准备应对敌人的截击,驻扎时就要防范敌人的偷袭,扎营时就要预防敌人的盗窃,刮风时就要担心敌人放火攻击。如果这样做好准备,就不会有失败的可能。兵法说:‘有准备就不会失败。’

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吴璘征讨南方,军队到达精湖时,魏国的将领满宠率领众将在前面,与敌人隔着水对峙。满宠对众将说:‘今晚风势非常猛烈,敌人一定会来烧毁我们的营帐,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众将都提高了警惕。半夜时分,敌人果然派遣了十个部队前来偷袭烧营,满宠指挥反击,大败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备战-注解

出师征讨:指派出军队进行征战或征讨。在中国古代,出征被视为国家大事,需要谨慎准备和策划。

邀截:指在敌人前进的路上进行截击,以阻止敌人前进或夺取其物资。

止:停止、驻扎。

御:抵御、防御。

掩袭:偷袭、突然袭击。

营:军营,军队驻扎的地方。

偷盗:偷窃、盗取。

风:这里指自然界的风,也比喻情况或形势。

火攻:利用火攻战术,通过燃烧来破坏敌人的阵地或设施。

法:军事策略、方法。

有备不败:指事先做好准备,就不会有失败的可能。这是一种军事哲学,强调在行动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三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到280年,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魏大将吴璘:吴璘是魏国的大将,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

精湖:精湖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湖泊名称,但在没有具体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无法确定。

满宠:满宠是魏国的一位将领,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

帅:率领、带领。

诸将:所有的将领。

敌:敌人。

部:部队、军队。

伏:埋伏、隐藏。

掩击:突然袭击,趁敌人不备进行攻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备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志》,描述了魏国大将吴璘征讨南方的情景。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中的‘有备无患’原则。‘凡出师征讨,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这句话,强调了在军事行动中,无论是行军、驻扎还是防御,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其次,‘有备不败’这一法则是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告诉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吴璘在征讨过程中,正是遵循了这一法则,才使得军队在面临敌人火攻时能够迅速应对,最终取得胜利。

再者,这段文字展现了古代将领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断决策能力。满宠在夜晚风势猛烈的情况下,预见到敌人可能会发动火攻,及时提醒诸将做好防范,这种预见性和应变能力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此外,‘夜半,敌果遣十部〔伏〕来烧营,宠掩击,大破之’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争的残酷。在夜晚,敌人偷袭,而满宠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成功击败敌人,这充分展现了魏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艺术。

最后,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特点。在古代,军事行动往往与天文、地理、气象等因素密切相关,将领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满宠在夜晚风势猛烈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判断敌情,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备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