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原文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
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法曰:‘因势而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
祜病,举预自代。
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
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
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期,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
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
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
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
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
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
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
帝乃许之。
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
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
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
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
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译文
凡是战争,所说的势,就是利用势。如果敌人有被击溃的趋势,我们就趁机追击,他们的军队一定会崩溃。兵法说:‘顺应形势来击败敌人。’
晋武帝暗中有了消灭吴国的计划,但是朝中的议论很多都违背了他的意思,只有羊祜、杜预、张华与他的想法一致。羊祜生病了,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等到羊祜去世后,晋武帝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负责荆州地区的军事事务。杜预到任后,整饬军队,展示军威,挑选精锐部队,袭击并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于是上奏请求攻打吴国的时间。晋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大规模行动。杜预上表说:‘所有的事情都应当根据利弊来决定,现在这次行动有十之八九的利,只有一二的害,最多就是没有成功。朝中大臣说会有失败的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计策,功劳不在自己身上,所以都因为之前的话感到羞愧,所以反对。以前汉宣帝讨论赵充国上奏的事情,实施之后,责备那些反对的人,他们都磕头道歉,以此来消除异议。从秋天以来,讨伐敌人的形势已经很明显。如果现在停止,孙皓会感到恐惧而有所对策,可能会迁都武昌,重新加固江南的各个城池,把居民迁到远处,城池难以攻破,野外也没有什么可以掠夺的,还在夏口聚集了大量船只,那么明年的计划可能就达不到效果了。’
当时晋武帝和张华在下围棋,杜预的奏章正好送达。张华推开盘子,收起手来对晋武帝说:‘陛下英明神武,国家富强,军队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诛杀贤能,现在讨伐他,可以不动用武力就平定。’晋武帝于是同意了。杜预在江陵陈兵,派遣周旨、伍巢等人率领奇兵乘船夜渡,袭击乐乡,多张旗帜,在巴山点火,从关键地点出发,以扰乱敌人的军心,最终俘虏了吴国都督孙歆。平定了上游之后,于是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广州,吴国的各个州郡,都望风归顺。杜预手持符节宣读诏书,安抚他们。
当时将领们开会讨论,有人说:‘百年的敌寇,不容易完全消灭。现在正是大暑,洪水刚退,疾病即将流行,应该等到冬天再进行大规模行动。’杜预说:‘以前乐毅通过济西一战,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们的军威已经振作,就像破竹一样,几节之后,都很容易迎刃而解,再也没有需要动手的地方了。’于是他指示各位将领,直接进攻秣陵,所经过的城池,没有一个不投降的,最终平定了孙皓的统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注解
势:在军事上,势指的是军队或武力的态势,包括军队的士气、战斗力、地形等优势。乘势即利用敌人的弱点或不利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破灭之势:指敌人即将崩溃或灭亡的态势,通常是由于内部矛盾、士气低落、物资匮乏等原因造成的。
因势而破之:这是一种兵法,意思是根据敌方的形势和弱点,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击败敌人。
晋武帝:晋朝的皇帝,名司马炎,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朝议:指朝廷中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羊祜:晋朝的名将,以智谋著称,曾参与灭吴的军事行动。
杜预:晋朝的名将,继羊祜之后,继续参与灭吴的军事行动。
张华:晋朝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灭吴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镇南大将军:官职名,负责镇守南方边疆,防御外敌。
荆州: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一带。
缮甲兵:修缮和准备武器装备。
耀威武:显示威武之师的形象,以震慑敌人。
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指杜预率军突袭并击败了吴国在西陵的都督张政。
启请伐吴之期:向上级请示进攻吴国的具体时间。
汉宣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询,他在位期间,赵充国上书建议征讨西羌,汉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赵充国:西汉的名将,以智勇著称,曾成功平定西羌叛乱。
效之后:指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之后。
讨贼之形:指讨伐敌人的形势或计划。
孙皓:吴国的末代皇帝,以暴虐著称,最终被晋朝所灭。
江陵:古代中国的城市,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
周旨、伍巢:晋朝的将领,参与了灭吴的军事行动。
乐乡: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境内。
巴山:古代中国的山脉,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内。
要害之地:指战略上重要的地方。
孙歆:吴国的将领,被晋军所俘。
上流:指河流的上游地区。
湘江: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湖南省。
交、广:指交州和广州,都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州郡: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和市。
束手:指投降或无法抵抗。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济西一战:指乐毅指挥燕军在济西战役中击败齐国的战役。
破竹:比喻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就像劈竹子一样,一节接一节地迎刃而解。
秣陵: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评注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战争中的关键要素——势。‘势’在此处指的是战争的形势,强调的是在战争中把握时机,利用敌方的破灭之势来进攻,从而取得胜利。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顺势而为,强调的是战略眼光和时机把握的重要性。
法曰:‘因势而破之。’
此句引用了兵法,进一步强调了‘因势而破之’的策略。这里的‘法’指的是兵法,‘因势而破之’则是兵法中的一条原则,即根据敌方的形势来制定相应的战术,以达到破敌的目的。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
此句描述了晋武帝有灭吴的意图,但朝中大臣意见不一,只有羊祜、杜预、张华与皇帝意见一致。这反映了当时朝政的复杂性和决策的艰难。
祜病,举预自代。
羊祜因病而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位,这体现了羊祜对杜预的信任和对他能力的认可,同时也展现了羊祜的识人用人的智慧。
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羊祜去世后,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这标志着杜预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
杜预到任后,积极准备军事,耀武扬威,挑选精锐部队,袭击并击败了吴国的西陵都督张政,之后上表请求伐吴的时间。这表现了杜预的果断和军事才能。
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
晋武帝回复杜预,表示明年才打算大举进攻。这反映了皇帝对战争决策的谨慎态度。
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期,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
杜预在上表中分析了伐吴的利弊,认为这次行动利大于弊,即使失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这体现了杜预的谋略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
‘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
杜预引用了汉宣帝时期的一个典故,说明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即皇帝采纳了正确的建议后,对提出错误意见的大臣进行责罚,以示对正确决策的重视。
‘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
杜预指出,自从秋天以来,讨伐敌人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显,这表明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
‘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
杜预预测了如果现在停止伐吴,孙皓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将使得未来的伐吴计划更加困难。
‘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
此句描绘了晋武帝与张华下棋的场景,而杜预的上表恰好在这个时候送达,这暗示了皇帝和张华对杜预的建议的重视。
‘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
张华对晋武帝表示,陛下英明神武,国家富强,军队强大,而吴王孙皓暴虐无道,诛杀贤能,现在是讨伐他的好时机,认为可以轻松取胜。
‘帝乃许之。’
晋武帝接受了张华的建议,决定伐吴。
‘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
杜预在江陵部署兵力,派遣周旨、伍巢等率领奇兵夜袭乐乡,通过旗帜和火光迷惑敌人,最终俘获了吴国的都督孙歆,这显示了杜预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
平定了上游地区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吴国州郡纷纷归附,这反映了晋军的强大和吴国的衰败。
‘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
杜预手持符节宣读皇帝的诏书,安抚归附的吴国州郡,这体现了杜预的威望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
当时的将领们在会议上讨论,有人认为吴国是百年之寇,不易彻底击败。
‘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杜预以乐毅破齐的典故回应,认为现在晋军的兵威已经振作,形势如同破竹,一旦开始,就会顺利推进,无需过多努力。
‘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杜预指挥各路将领,直接进攻吴国的都城秣陵,所经过的城邑都纷纷投降,最终平定了孙皓,结束了吴国的统治。这展现了杜预的军事才能和晋军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