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近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近战-原文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

法曰:“近而示之远。”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

越人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

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

吴军大败,遂至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近战-译文

凡是与敌人隔着水布置战阵的时候,我方想要攻打敌人的近处,却要假装攻打远处,需要多布置一些疑兵,上下同时向远处渡河,敌人一定会分兵来应对,这时我可以悄悄地派兵近袭,敌军就可以被击败。

这种方法叫做:‘看似靠近却表现出攻打远处的样子。’

在春秋时期,越国人攻打吴国,吴国人抵御他们于笠泽,两军隔着水布置战阵。越国人布置了左右两边的战阵,在夜晚鼓噪着前进,吴国军队分兵来抵御。越王勾践率领三军悄悄地渡过水,正对着吴国中部军队的地方发动攻击。

吴国军队大败,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近战-注解

敌:指对方军队,通常指敌对势力。

夹水为阵:指两军以河流为界,各自在河的两侧布阵。

攻近:指向敌人阵地靠近发起攻击。

示以远:故意表现出要远离敌人的样子,以迷惑敌人。

疑兵:指假装要发动攻击的军队,目的是迷惑敌人。

潜师:指秘密地派遣军队。

远渡:指从远处渡河,通常指秘密行动。

分兵来应:指敌人分派兵力来应对攻击。

潜涉:指秘密地渡河。

当吴中兵而鼓之:指越军面对吴军中军时,开始击鼓发动攻击。

大败:指彻底失败,军队被击败。

遂至灭亡:指最终导致灭亡,指吴国因此次战役而灭亡。

法曰:指兵法或战术原则。

近而示之远:兵法原则,指在接近敌人时,故意表现出要远离敌人的样子,以迷惑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近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为《兵法》中的经典篇章。首先,我们来逐句解读这段文字。

‘凡与敌夹水为阵’一句,描述的是一种战术布局,即敌我双方均位于水边,形成对峙的阵势。这种布局在古代战争中较为常见,因为水可以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

‘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这里孙子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战术。他主张在进攻时,故意做出远离敌阵的姿态,以此来迷惑敌人。同时,他还强调要设置大量的疑兵,以增加敌人的疑虑。

‘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孙子战术的具体实施。他建议军队在上下两端同时渡河,这样敌人为了应对,必然会分散兵力。这时,我军就可以趁机进行近袭。

‘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这句话总结了孙子战术的最终目的。通过潜师近袭,利用敌人分兵的弱点,可以轻易地击败敌军。

‘法曰:‘近而示之远。’’,这句话是对上述战术的总结。孙子在这里强调,在战术运用上,要善于迷惑敌人,通过看似远离的进攻来达到近攻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段文字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越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越国在笠泽之战中,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战术,最终击败了吴国。

‘越人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这句话描述了越国军队的战术。他们通过左右两翼的阵型,夜间鼓噪前进,迫使吴国军队分散兵力。

‘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这句话则详细描述了越国军队的潜袭行动。他们利用夜晚的掩护,悄悄渡河,并在接近吴国中军时突然发起攻击,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孙子兵法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策略的复杂性。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战术的能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近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