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远战-原文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
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缶、瓮囊、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
法曰:“远而示之近。”
汉初,魏王豹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反与楚约和。
汉王遣郦生往说豹,不听。
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
〔魏王〕盛兵蒲阪,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引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
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远战-译文
凡是与敌人隔着水域对抗的时候,我们想要远距离渡河,可以多准备船只和桨,假装我们要在附近渡河,这样敌人一定会集中兵力来应对,而我们就可以趁机从他们的空虚处渡河。如果没有船只和桨,可以用竹子、木棍、蒲苇、陶罐、布袋、枪杆等物品,拼接成筏子,这些都可以用来渡河。这种方法叫做‘远看似近’。
汉朝初期,魏王豹最初投降了汉朝,后来因为亲人病重请求返回封地,回到封地后,就封锁了黄河的关卡,并且与楚国结盟。汉王刘邦派遣郦生去劝说魏王豹,但魏王豹不听。汉王刘邦于是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在蒲阪部署了大量兵力,封锁了临晋关;韩信就增加了疑兵的部署,摆出要渡过临晋关的架势,同时率领军队从夏阳用木制的大罐子渡河,偷袭了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战,韩信于是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将其设置为河东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远战-注解
敌:指敌人,即与己方对抗的敌对势力。
阻水:阻挡水流,指在河流等水域中设置障碍物以阻止对方船只或部队。
远渡:从远处渡河,指从远离敌对势力控制区域的地方渡河。
舟楫:船只和桨,指用于渡河的工具。
近济:从近处渡河,指从靠近敌对势力控制区域的地方渡河。
并众应之:集中兵力应对,指敌对势力将兵力集中在某个地方以应对我方的行动。
空虚:指敌对势力防守薄弱的地方。
竹木:竹子和木头,指可以用来制作筏子的材料。
蒲苇:蒲草和芦苇,都是可以用来制作筏子的植物材料。
罂缶:罂瓶,一种古代的容器,这里指用罂瓶装满水或沙土,用以制作浮力较大的筏子。
瓮囊:用陶瓮制作的口袋,这里指用陶瓮制作成筏子。
枪杆:枪的杆子,这里指用枪杆作为筏子的支撑。
缀为排筏:将材料拼接起来制成筏子。
法:方法,策略。
远而示之近:从远处展示出近在咫尺的样子,指用假动作来迷惑敌人。
汉初:汉朝初期,指汉朝建立之初的时期。
魏王豹:汉初的诸侯王,魏国的统治者。
降汉:向汉朝投降。
亲疾:亲人疾病,指魏王豹有亲人患病。
河关:河流上的关卡,指控制河流交通的设施。
反与楚约和:反而与楚国的敌人结盟。
汉王: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郦生:汉初的名将郦食其,此处可能指他的名字。
不听:不听从,指魏王豹不接受汉王的劝告。
韩信:汉初的名将,被封为淮阴侯,此处指他担任左丞相。
盛兵:集中兵力。
蒲阪: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
塞临晋:在临晋(今山西省临猗县)设防。
疑兵:假装的军队,用来迷惑敌人的军队。
陈船欲渡临晋:布置船只,假装要渡过临晋。
夏阳: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
木罂:用木头和罂瓶制作的筏子。
袭安邑:偷袭安邑(今山西省夏县)。
虏豹:俘虏魏王豹。
定魏:平定魏国。
河东郡: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南部,是汉朝设立的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远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兵法中关于水战和欺诈策略的经典描述。首先,‘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一句,揭示了在面临敌人以水为障碍的情况下,如何采取行动的策略。这里的‘阻水相拒’指的是敌人利用水域作为防御手段,而我方则计划通过水路进行军事行动。
‘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这一句,强调了欺骗战术的应用。通过大量设置舟楫,制造出即将渡河的假象,使得敌人集中兵力来应对这一假象,从而为我方创造渡河的机会。‘远而示之近’的法则是兵法中的智慧,通过制造距离上的错觉,迷惑敌人,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缶、瓮囊、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这句话,进一步展示了兵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没有舟楫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手边的任何材料制作简易的筏子,以实现渡河的目的。这体现了兵法中的因地制宜、变通思维。
‘汉初,魏王豹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这一段,转入历史事件,讲述了汉初时期魏王豹的动向。魏王豹最初归降汉朝,但随后以亲疾为借口请求返回封国,这显示出他内心的不信任和对汉朝的不稳定。
‘至国,即绝其河关,反与楚约和’表明魏王豹回到封国后,立刻封闭了河关,并与楚国结盟,这一行为表明他对汉朝的背叛和对楚国的支持,为后续的军事冲突埋下了伏笔。
‘汉王遣郦生往说豹,不听’说明了汉王刘邦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说服魏王豹,但未能成功。这反映了汉王在处理叛乱问题上的耐心和策略,同时也表明魏王豹的态度坚决。
‘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这句话,揭示了汉王刘邦在魏王豹反叛后采取的军事行动,派遣韩信这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去征讨魏王豹。韩信作为汉王的左丞相,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此次行动中得到了体现。
‘〔魏王〕盛兵蒲阪,塞临晋’描述了魏王豹在蒲阪和临晋两地部署重兵,试图阻止汉军的进攻。这里的‘盛兵’和‘塞’字,生动地描绘了魏王豹的防御态势。
‘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引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这句话,展现了韩信的军事智慧。他通过设置疑兵和制造假象,使得魏王豹分散了兵力,同时利用木罂渡河,出其不意地袭击安邑,最终成功俘虏魏王豹,稳定了河东地区。
这段古文通过兵法和历史事件的结合,展示了兵法的灵活运用和军事将领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和智慧,以及将领们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