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原文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

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

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诏耿弇,悉收集降附,结部曲,置将吏,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

张步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又令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

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

〔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

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悉力攻巨里城。

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

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

弇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

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

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

弇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译文

每当敌人来进攻我们,他们的势力通常都是虚弱的;如果我们不主动出战,我们的势力就会保持强大。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敌人来进攻,我们占据有利地形等待,没有不胜的战斗。兵法上有句话叫做:‘引导敌人而不被敌人引导。’

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命令耿弇,让他收集投降和归附的部队,组织军队,设立将领和官员,耿弇带领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带兵向东进发。张步得知这个消息后,派遣他的将领费邑驻军历下,又命令部队驻扎在祝阿,同时在泰山、钟城布置了数十个营寨等待耿弇的军队。

耿弇渡过黄河后先攻击祝阿,攻克了它,故意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敌人的人马能够逃回钟城。钟城的人听说祝阿已经溃败,非常恐慌,于是放弃城池逃走。费邑分兵,派遣他的弟弟费敢守卫巨里,耿弇进军先威胁巨里,严厉命令军中迅速准备攻城器具,宣布命令给各个部队: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

耿弇暗中放松了对俘虏的控制,让他们有机会逃回报告费邑。费邑在那天果然亲自率领三万精兵来救援。耿弇对将领们说:‘我之所以准备攻城器具,就是为了引诱他们来。我们在野外不进行战斗,还攻城做什么呢?’于是他分兵守卫巨里,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登上山丘,居高临下战斗,大败费邑,斩杀了费邑。

随后,耿弇取下费邑的首级给巨里城的人看,城中的守军感到恐惧,费敢带领所有部下逃回张步那里。耿弇收集了他们的所有物资,派兵攻击其他未攻下的地方,平定了四十多个营寨,最终平定了济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注解

致敌:引诱敌人来攻,使敌人处于不利地位。

虚:空虚,指敌人的势力或防御薄弱。

实:充实,指自己的势力或防御坚固。

便地:有利的地形或位置。

法:兵法,军事策略。

致人而不致于人:使敌人来攻,而不是自己主动去攻击敌人。

后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光武: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即光武帝。

耿弇:东汉初期的将领,光武帝的重要将领之一。

降附:投降归附,指敌人投降后归顺。

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营。

将吏:军官和官吏。

骑都尉:古代官职,掌管骑兵。

泰山太守:泰山郡的行政长官。

军:驻军,军队。

历下: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

祝阿: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

钟城: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

空壁亡去:指军队放弃城池,四散逃跑。

巨里: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

攻具:攻城用的器械。

宣敕:宣布命令。

诸部:各个部属。

生口:俘虏。

亡归:逃跑回原处。

自将:亲自率领。

精兵:精锐的士兵。

野兵:野战中的军队。

首级:敌人的首级,常用于展示胜利。

悉众:全部的军队。

积聚:物资和财富。

平:平定,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首句‘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揭示了战争中的战略原则,即通过诱导敌人出战,使其处于不利地位,而我方则保持实力,等待时机。

‘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进一步强调了通过多种手段引诱敌人,而我方则占据有利地形,静待敌人自投罗网,这是取胜的关键。

‘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引用了兵法名言,意在说明指挥战争时,要主动出击,使敌人被动应战,而非被敌人所动。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诏耿弇’这一句点明了历史背景,讲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耿弇奉命征战的史实。

‘悉收集降附,结部曲,置将吏’描述了耿弇在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收编降兵、组建军队、设置将领和官吏,这些都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说明了耿弇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能够选拔合适的将领,共同完成军事任务。

‘张步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展示了敌方的反应,张步得知耿弇的动向后,迅速做出部署,试图阻止耿弇的东进。

‘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这一策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虚虚实实’之术,通过制造假象,使敌人分散兵力,从而各个击破。

‘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描述了敌人因恐惧而溃败的情况,这反映了心理战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表明敌人虽然溃败,但仍试图进行抵抗,通过分兵防守,试图拖延战局。

‘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展示了耿弇的果断决策,他先威胁巨里,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迅速修筑攻城器械,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这一计谋巧妙地利用了间谍,通过释放俘虏,传递虚假信息,误导敌人。

‘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说明敌人中计,被耿弇的计谋所迷惑,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救援。

‘弇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耿弇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他并不急于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通过修筑攻城器械来诱敌。

‘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描述了耿弇在决战中的指挥才能,他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少胜多,斩杀了敌将费邑。

‘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说明了耿弇的战术成功,他通过展示敌将首级,使巨里城中敌人恐慌,导致费敢弃城而逃。

‘弇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总结了耿弇的最终胜利,他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平定了济南,实现了战略目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