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

所谓三月修器械,三月成距堙者,六月也。

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待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

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取之,则利。

法曰:‘其徐如林。’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击段龛于广固,围之。

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

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

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

兵法:十围五攻。

正谓此也。

龛党尚众,未有离心。

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

当持久以取耳。

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译文

攻打城池的方法,是最下等的策略,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做。所说的三个月修整器械,三个月建成防御工事,总共需要六个月。所谓警惕自己,是指不能因为愤怒和急躁,在还没有准备好攻城工具的情况下就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城,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如果对方城高池深,守军多而粮食少,外面又没有援军,那么可以用牵制的方法来夺取城池,这样做是有利的。兵法上说:‘慢慢来,就像森林一样。’

在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将领慕容恪在广固攻打段龛,并包围了他。其他将领请求慕容恪迅速攻打,但慕容恪说:‘军事形势有的适合缓慢进攻以克敌,有的适合迅速夺取。如果敌我实力相当,外面又有强大的援军,担心会有前后受敌的麻烦,那么攻打就必须迅速。如果我国强大而敌弱,外面没有援军,就应该用牵制的方法防守,等待敌人疲惫。兵法上讲:十面围攻,五面攻击。正是这个意思。段龛的党羽还很多,还没有离心离德。现在他们依靠坚固的城池,上下齐心协力,全力进攻,几十天就可以攻下,但一定会损失很多士兵。应该采取持久战来取得胜利。’于是慕容恪设置了壁垒进行防守,最终攻克了广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注解

攻城之法:指攻占城池的方法和策略,古代战争中常见的一种战术。

下策:指不是最佳或最有效的方法,这里指攻城不是最好的选择。

器械:指战争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装备,如弓箭、盾牌、攻城槌等。

距堙:指挖掘壕沟和土山,用于攻城时接近城墙。

六月:指六个月的时间,这里指准备攻城所需的时间。

忿躁:指情绪激动,容易发怒。

蚁附:比喻像蚂蚁一样附着在物体上,这里指士兵像蚂蚁一样攀爬城墙。

羁縻:指用绳索等束缚,这里指用策略和计谋来牵制敌人。

其徐如林: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进攻时要像森林一样徐徐推进,比喻行动缓慢而有秩序。

十六国:指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即公元304年至439年间的北方多个民族国家。

慕容恪: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将领,以勇猛和智谋著称。

段龛: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敌对势力,曾任冀州刺史。

广固:古代城池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青州市。

诸将:指众多的将领。

军势:指军队的形势和实力。

十围五攻: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围困敌人,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攻占敌人。

壁垒:指防御用的障碍物,如栅栏、围墙等。

克:指攻下,战胜。

锐:指精锐的士兵或武器。

持久:指长时间地坚持,这里指采取持久战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作者以攻城为背景,阐述了兵法中攻守之道的深意。首先,作者明确指出攻城是最下策,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避免无谓伤亡的原则。‘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这句话,强调了攻城作为最后的手段,只有当其他方法都不可行时才考虑使用。

‘所谓三月修器械,三月成距堙者,六月也’这一句,揭示了攻城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攻城不仅需要时间来准备器械,还需要时间来建造防御工事,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体现了攻守双方力量的对比。

‘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待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这句话,指出攻城时需谨慎行事,不可急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蚁附’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士兵如同蚂蚁一般攀爬城墙的情景,强调了攻城时的艰难与危险。

‘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取之,则利’这一句,提出了攻城时的一个关键条件,即敌方城池虽坚,但内部资源有限,且无外援,此时采取羁縻战术,即长期围困,可以取得胜利。

‘法曰:“其徐如林。”’这句话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意指攻城时要保持缓慢而坚定的步伐,如同森林一般茂密而难以逾越,强调了攻城过程中的耐心和持久性。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以十六国时期前燕将慕容恪攻段龛于广固的战例,进一步阐释了上述兵法原则。慕容恪面对围攻的请求,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采取了守势,并最终成功攻克广固。‘军势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这句话,说明了攻守战术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这一句,再次强调了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来决定战术的重要性。慕容恪通过长期的围困,消耗了段龛的军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这句话,引用了兵法中的另一个原则,即围困敌人要十倍于敌,攻城时要五倍于敌,这体现了攻城战术中围困和强攻的相结合。

‘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当持久以取耳’这一句,说明了攻城时不仅要考虑战略,还要考虑成本,包括士兵的伤亡和资源的消耗。慕容恪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战术,即持久战,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这句话,总结了慕容恪的战术选择和最终的结果,体现了兵法中的智慧和对战局的精准把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