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火战-原文
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
法曰:“行火必有因。”
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讨黄巾,汉将朱隽与贼波才战,败,贼遂围嵩于长社。
贼依草结营,会大风。
嵩敕军束苣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
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火战-译文
所有的战斗,如果敌人驻扎在靠近杂草丛生的地区,搭建用茅草和竹子做的营房,储存柴草和粮食,遇到天气干旱的时候,就利用风势放火焚烧他们的营地,然后派出精锐部队去攻击,这样敌人的军队就可以被打败。兵法上讲:‘放火必须有合适的理由。’
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讨伐黄巾军,汉军将领朱隽与贼军将领波才交战,被打败,贼军于是包围了皇甫嵩在长社的军队。贼军依靠草丛搭建营帐,恰逢大风。皇甫嵩命令军队准备好柴草,登城防守,派遣精锐士兵偷偷出城,在外围放火并大声呼喊,城上的士兵举火作为回应,皇甫嵩趁机击鼓指挥军队冲向敌阵,贼军惊慌失措,四处逃散。恰逢皇帝派遣曹操率领的军队赶到,双方交战,曹操大败贼军,斩首数万。
注:汉灵帝中平元年指的是公元184年,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将领,黄巾军是东汉末年起义军,曹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火战-注解
战:战斗,指军事冲突或战争。
敌人:敌对的一方,通常指在战争中与自己对立的另一方。
草莽:草丛,泛指草木丛生的地带,此处指敌人营地周围。
营舍:军营和住舍,指军队的营地。
茅竹:茅草和竹子,指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的简陋房屋。
积刍聚粮:堆积干草和聚集粮食,指储备物资。
天时燥旱:天气干燥且干旱,指天气条件有利于放火。
因风纵火:利用风势放火,指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战术行动。
焚之:焚烧,指用火焚烧。
选精兵:挑选精锐的士兵,指挑选战斗力强的士兵。
击之:攻击他们,指对敌人进行攻击。
其军可破:他们的军队可以被击败,指通过上述战术可以战胜敌人。
法:法则,指军事原则或策略。
行火必有因:放火必须有原因,指放火必须考虑条件和时机。
汉灵帝:东汉末年的皇帝,名刘宏,年号中平。
中平元年:汉灵帝刘宏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184年。
皇甫嵩:东汉末年名将,曾任左中郎将,后封为槐里侯。
黄巾: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因头裹黄巾而得名。
汉将朱隽:东汉末年将领,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贼波才:黄巾起义军将领。
败:失败,指在战斗中失利。
围嵩于长社:将皇甫嵩围困在长社,长社为地名。
依草结营:依据草木搭建营地,指利用自然条件建立营地。
会大风:恰逢大风,指遇到有利于放火的天气条件。
敕军:命令军队,指下达命令。
束苣:捆绑草束,指用草束作为火把。
乘城:登上城墙,指士兵们上城墙准备战斗。
使锐卒间出围外:派遣精锐士兵从包围圈的外侧出击。
纵火大呼:放火并大声呼喊,指发动火攻并制造混乱。
城上举燎应之:城上举火把响应,指城上的士兵也点燃火把以支援。
因鼓而奔其阵:鼓动战鼓并冲击敌人的阵地,指指挥军队进攻。
贼惊乱奔走:敌人惊慌失措地逃跑,指敌人因恐慌而溃败。
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恰逢皇帝派遣曹操率领军队前来。
合战大破之:双方交战并将其大败,指曹操的军队与皇甫嵩的军队联合击败了敌人。
斩首数万级:斩杀数万敌人,指斩首敌人的数量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火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家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技巧。首先,文段开篇即提出了战争中的火攻策略,强调了火攻的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行火必有因’。这里的‘因’指的是火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意味着火攻不是盲目行为,而是需要根据敌情、地形、天时等因素综合考虑后作出的决策。
‘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这一句,详细描述了火攻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敌军驻扎在草莽之地,营舍由茅竹搭建,物资堆积,天时又正值燥旱,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火攻。利用风势纵火,可以迅速焚毁敌军营地,削弱其战斗力。接着,精选精兵趁火势攻击,能够一举破敌。
‘法曰:“行火必有因。”’这句话是对前文火攻策略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火攻的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为之。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即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术。
接下来,文段讲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讨伐黄巾军的史实。皇甫嵩在长社被围,敌军依草结营,恰逢大风。皇甫嵩采取火攻策略,命令士兵束草乘城,利用风势纵火,城上举燎应之,成功破敌。这一战例生动地展示了火攻战术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也证明了火攻在特定条件下的强大威力。
‘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这一句,说明了皇甫嵩能够成功破敌,除了火攻策略之外,还因为曹操的援军及时赶到,形成合力,最终大破敌军。这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思想,即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对火攻策略的阐述和实际战例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孙子兵法中的战争智慧。它不仅对古代军事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