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

法曰:‘无邀正正之旗。’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次于辽水。〕

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以距帝。

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

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

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遂整阵而过。

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交战,如果敌人的阵势整齐,士兵们安静,不可轻率地发动攻击,要等待敌人发生变化后再出击,这样才会更有利。兵法上讲:‘不要去拦阻旗帜整齐的敌人。’

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司马懿征讨公孙渊,驻扎在辽水。公孙渊派遣步兵和骑兵数万人,在辽隧设防,坚守阵地来抵抗司马懿。司马懿乘船悄悄渡过辽水,沿着辽水筑起长围,放弃城池向襄平进发。将领们说:‘不攻城池却筑围,这不是向众人展示的正确做法。’司马懿说:‘敌人坚守营垒,高筑壁垒,是想让我军疲惫。如果我们进攻,正中了他们的计谋。敌人主力在这里,他们的老巢空虚,我们直接指向襄平,敌人必然内心恐惧,恐惧之下他们会寻求战斗,我们一定能打败他们。’于是司马懿整顿队伍继续前进。敌人看到我军从后面出动,果然前来拦截,司马懿就指挥军队反击,大败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特指军事冲突。

行阵整齐:指敌人的阵形排列有序,队形严整,不易被击破。

士卒安静:指士兵们情绪稳定,没有骚动,说明敌人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未可轻战:表示不可轻率地发动攻击,强调在战略上要谨慎。

伺其变动击之:等待敌人出现变动或弱点时再进行攻击,是一种战术上的智慧。

利:指有利的,成功的。

法:指军事原则或策略。

无邀正正之旗:出自《孙子兵法》,意为不要去阻挡旗帜整齐的敌人,意指不要与敌人正面硬碰硬。

三国:指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并立时期。

魏司马懿: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以智谋著称。

征公孙渊:指司马懿率军征讨公孙渊,公孙渊是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

辽水: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古代辽东地区的重要河流。

步骑数万:指步兵和骑兵共有数万人,表示敌军规模庞大。

阻辽隧:指在辽水附近设防,堵塞通道,阻止魏军前进。

坚壁而守:指坚固地筑起壁垒进行防守。

以距帝:用这种方式来抵御魏帝(司马懿)的军队。

泛舟潜济辽水:指司马懿利用船只悄悄地渡过辽水。

傍辽水:在辽水旁边。

作长围:建造长围,即围绕敌城修建防御工事,形成包围态势。

弃城而向襄平:放弃攻城,直接向襄平(公孙渊的都城)进军。

示众:向众人展示,这里指向敌人展示自己的军力。

贼坚营高垒:敌人坚守营垒,修筑高大的防御工事。

老吾军:使我军疲惫,消耗我军战斗力。

正堕其计:正好中了敌人的计谋。

巢穴虚失:敌人的根据地空虚,失去了防守力量。

直指襄平:直接指向襄平,即直接攻击敌人的核心。

人怀内惧:人们内心感到恐惧。

惧而求战:因为恐惧而主动寻求战斗。

破之必矣:必定能够击败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志》,作者为陈寿,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此段文字描述了魏国将领司马懿在征讨公孙渊时的一段战术运用,具有很高的军事策略和古文化价值。

首句‘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揭示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谨慎原则。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们深知与敌人交战并非易事,必须观察敌人的阵势和士气,不可轻举妄动,只有等待敌人出现破绽或变动时,才能抓住时机进行攻击,此为‘伺机而动’的策略。

‘法曰:“无邀正正之旗。”’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述,引用了古代兵法中的名言。‘无邀正正之旗’意指不要去拦截敌人整齐有序的旗帜,意味着不要轻易挑战敌人的正面阵容,这与‘伺机而动’相呼应,强调在战术上的审慎。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次于辽水。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以距帝。’’这部分文字描述了司马懿面对的敌情。公孙渊派遣了大量步兵和骑兵,在辽水一带设防,坚守阵地。司马懿的军队虽然数量上占据优势,但面对这样的敌情,他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

‘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司马懿选择了智取的方法,他利用船只悄悄渡过辽水,绕过敌军设防的辽隧,然后构筑长围,放弃了对敌军驻地的直接攻击,而是直指襄平,这一举动出乎敌人意料,使敌军内部产生了恐慌。

‘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这段话反映了当时将领们的疑惑和担忧,他们认为不直接攻击敌军驻地的做法无法展示军威,但司马懿坚持自己的策略。

‘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司马懿的回答显示了他的军事智慧。他分析敌军坚守阵地是为了消耗己方军力,因此他决定不直接攻击,而是绕过敌军主力,直取敌军后方,以此造成敌军内部的恐慌,从而寻求战斗机会。

‘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最终,司马懿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敌军在看到司马懿军队从后方出现时,急于求战,结果被司马懿军队击败。这一战例不仅展示了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古代军事战术中的智慧与谋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