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

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

法曰:‘远而挑战,欲人之进也。’

十六国,姚襄据黄落,苻生遣将苻黄眉、邓羌等率步骑〔万五千〕讨襄。

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

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

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

襄怒,尽锐出战。

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译文

在与敌人交战时,如果敌军营垒距离我们较远,双方势力相当,我们可以用轻骑兵进行挑逗攻击,然后埋伏兵马等待敌人,这样就可以攻破敌军。如果敌人也采用这种策略,我们就不可以用全力去攻击他们。兵法上说:‘远远地挑战,是希望敌人主动进攻。’

在十六国时期,姚襄占据了黄落,苻生派遣将领苻黄眉、邓羌等人率领步兵和骑兵一万五千人去讨伐姚襄。姚襄深挖壕沟,高筑堡垒,坚守不出战。邓羌说:‘姚襄性格刚愎自用,容易通过挑拨来动摇他。如果我们直接快速前进,直接压迫他们的堡垒,姚襄一定会愤怒地出来战斗,这样我们就可以一战而擒获他。’黄眉同意了这个建议,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驻扎在堡垒门口。姚襄愤怒,派出全部精锐部队出战。邓羌假装战败,率领骑兵撤退,姚襄追击到三原,邓羌回身用骑兵抵抗姚襄。不久,黄眉赶到,双方展开大战,姚襄被斩杀,全部敌军被俘,黄眉等人胜利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注解

敌战:指敌对双方的战斗,古代军事术语,泛指战争或战斗。

营垒:古代军队的防御工事,由土、木等材料构成,用于驻军和防御敌人。

势力:指军队或集团的力量,包括人数、装备、战术等。

轻骑挑攻:轻骑兵以快速、灵活的方式对敌人进行骚扰和攻击,以削弱敌人的防御。

伏兵:预先埋伏的军队,用于在敌人不备时发动突然袭击。

全气:指全部的力量或士气,全神贯注地投入战斗。

挑战:指向对方发起战斗的信号或行为。

十六国: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公元304年至439年间的十六个政权并立的历史阶段。

姚襄: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将领,曾占据黄落。

苻生: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

苻黄眉: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将领,苻生的亲信。

邓羌: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步骑:步兵和骑兵的合称,指陆地上行走的士兵和骑马的士兵。

深沟高垒:指挖掘深沟,构筑高大的壁垒,以加强防御。

挠动:使动摇,挑拨使其变动。

长驱一行:迅速进军,不停止地前进。

锐:精锐的士兵或武器。

伪不胜:假装战败。

振旅而归:整顿军队后返回,形容战争胜利后凯旋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首先,作者阐述了与敌作战时的策略,指出当敌我双方距离较远且势力相当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轻骑挑攻和伏兵待敌的战术,从而破坏敌人的阵型,达到破敌的目的。

作者接着指出,如果敌人也采用类似的策略,我方不能盲目地全力出击,因为这样会陷入敌人的陷阱。这里的‘法曰:“远而挑战,欲人之进也。”’揭示了敌人的意图,即通过远距离挑战来诱使我方进攻。

接下来,文段通过十六国时期姚襄与苻生之间的战争实例,具体说明了上述策略的应用。姚襄据守黄落,苻生派遣苻黄眉、邓羌等将领率军讨伐。

姚襄采取了深沟高垒的策略,坚守不出战。邓羌根据姚襄的性格,认为可以通过直接攻击其壁垒,激发姚襄的怒气,使其出战。这一分析体现了对敌军心理的深刻理解。

黄眉采纳了邓羌的建议,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至壁垒门前。姚襄果然怒不可遏,倾巢而出。邓羌假装战败,率骑兵撤退,姚襄追击至三原。

此时,邓羌回军抵抗,黄眉率军赶到,双方展开激战。最终,姚襄被斩杀,其部众也被俘虏。这一战例充分证明了兵法中‘轻骑挑攻’和‘伏兵待之’策略的有效性。

从文学角度来赏析,这段古文运用了生动的战争场景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军事策略的智慧。同时,作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将抽象的兵法理论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精髓,还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勇气。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战争史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