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乱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士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
法曰:“乱而取之。”
唐,段志玄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
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
〔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乱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交战,如果敌人排列的阵势不整齐,士兵们喧哗吵闹,就应该立即派出兵力去攻击他们,这样是有利的。兵法上说要:‘趁他们混乱的时候去夺取胜利。’
唐朝时期,段志玄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抗屈突通,刘文静被屈突通的将领桑显和打败,军营已经溃散,段志玄带领二十名骑兵赶去支援,击杀了数十人后返回;返回时被流箭射中脚部,他担心士兵们士气动摇,强忍疼痛没有说出来,再次进入敌军阵营多次。
桑显和的军队因此变得混乱,大军因此重新振作起来,大败敌军。〔等到屈突通逃跑时,段志玄和其他将领追捕并擒获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乱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通常指战争或军事冲突。
行阵:指军队的行列和阵势,即军队的部署和排列方式。
士卒:指士兵,古代军队中的普通战士。
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此处指士兵们的喧闹声,可能表示军队的不安定或混乱。
急出兵:指迅速派出军队进行攻击。
击之:指攻击敌人。
利:指有利,此处指战斗的胜利或取得优势。
法:指军事策略或原则。
乱而取之:出自《孙子兵法》,意为在敌人混乱的时候抓住机会进行攻击,是一种军事战术。
唐: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
段志玄:指唐朝的一位将领,名段志玄。
刘文静:指唐朝的一位将领,名刘文静。
屈突通:指唐朝的一位将领,名屈突通。
潼关:指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的一个古代关隘,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桑显和:指唐朝的一位将领,名桑显和。
军营:指军队的营地,即军队驻扎的地方。
溃:指军队被打败,溃散。
二十骑:指二十名骑兵。
流矢:指飞来的箭矢。
足:指脚。
虑:指担心,忧虑。
众心动:指士兵们的士气动摇,心神不宁。
忍而不言:指忍受痛苦而不说出来。
更入贼阵:指再次进入敌人的阵地。
大军因而复振:指因为段志玄的行动,使得整个大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大破之:指大败敌人。
遁:指逃跑,逃避。
擒之:指捉拿,逮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七卷-乱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首先,‘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士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这句话强调了在敌军阵脚不稳、士气低落时,是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这体现了兵法中的‘乘人之隙’的策略,即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取得胜利。
‘法曰:“乱而取之。”’这句话是对前一句战略原则的进一步阐释,‘乱而取之’意指在敌人混乱无序的时候进行攻击,这种情况下敌人往往无法有效组织抵抗,从而容易取得胜利。
接下来,文中提到的唐将段志玄的事迹,是对上述兵法原则的生动例证。段志玄在敌军溃败之际,率领二十骑冲入敌阵,击杀数十人,这体现了他在敌军混乱时的果断行动和勇猛作战的精神。
‘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这一段描述了段志玄在受伤后依然坚持作战的英勇事迹。他在考虑士兵们可能会因为他的受伤而动摇军心的情况下,选择了忍痛不言,再次冲入敌阵,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令人敬佩。
‘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这句话说明了段志玄的英勇行为如何激励了整个军队,使得原本混乱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大败敌军。这体现了士气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将领的勇气和决心对于鼓舞士气的重要性。
‘〔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这句话则记录了段志玄在追击敌将屈突通并将其擒获的英勇行为,进一步证明了他在战场上的卓越才能和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