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骑战-原文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
欲战,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
法曰:‘易地则用骑。’
‘《五代史》’:唐庄宗救赵,与梁军相拒于柏乡五里,营于野河北。
晋兵少,梁将王景仁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
晋军望之色动。
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易败耳。’退而告之。
〔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
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若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人知我之众寡,则计无所施矣。’
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
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
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高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
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
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
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
德威乃与俱见庄宗,〔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高邑。
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
景仁怒,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高南,两军皆阵。
梁军横亘六、七里。
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
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
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赉粮糗;纵其能,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
至未、申时,梁军中尘烟大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骑战-译文
凡是骑兵和步兵交战,如果遇到山林、险峻、沼泽等地形,快速行军,迅速撤离,这些地方一定是必败之地,不能与之交战。想要交战,必须选择平坦的地方,进退自如,这样交战就一定能胜利。兵法说:‘选择合适的地形,骑兵才能发挥优势。’
《五代史》记载:唐庄宗李存勖救援赵国,与梁军对峙在柏乡五里,驻扎在野河北。晋军人数少,梁将王景仁虽然兵力众多,但精锐部队也不多。晋军看到这种情况脸色都变了。周德威勉励他的士兵说:‘这些是汴梁、宋国的雇佣兵,很容易被打败。’然后他退下告诉了庄宗。庄宗说:‘梁军很精锐,不能与他们争斗,应该稍微撤退等待时机。’庄宗说:‘我率领孤军千里行军,速战是优势。现在如果不趁势快速攻击,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兵力多少,我们就无法施展计策了。’德威说:‘不是这样的。赵国人擅长守城但不擅长野战;我们取胜的优势在于骑兵。平原旷野是骑兵发挥长处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军队在河边,靠近敌营,这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庄宗不高兴,回到帐篷里躺下,将领们没有人敢进去见庄宗。德威于是对监军张承业说:‘王景仁生气了,老将我并不是害怕不战。而且我们兵力少,面对敌营,我们依靠的只是一条河流。如果梁军能乘船渡河,我们就无法存活了。不如撤退到高邑,引诱敌人出营,骚扰他们,这样我们可以取胜。’承业进去对庄宗说:‘德威是老将,懂得兵法,希望您不要忽视他的话。’庄宗立刻起身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不久,德威抓住了梁军的游兵,询问王景仁在做什么?回答说:‘整治了几百艘船,准备用来搭建浮桥。’德威于是带着他一起见庄宗,庄宗笑着说:‘果然如你所料。’于是撤退到高邑。德威派遣了三百骑兵去挑战梁军营寨,自己率领三千精兵随后跟进。王景仁愤怒,率领全军出来,与德威转战数十里,直到高邑南边,两军都摆开阵势。梁军横跨六、七里。庄宗骑马登上高处,望见后很高兴说:‘平原上草不深,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这真是我们取胜的地方。’于是派人告诉德威说:‘我将为您带头,您可以继续进攻。’德威劝阻说:‘梁军轻率出击,远道而来与我们交战,他们来得快,一定没有时间携带粮食;即使他们能,也没有时间吃饭。不到中午,人马就会饥渴,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等他们撤退后攻击,一定能获胜。’到了下午,梁军中尘土飞扬,德威鼓噪前进,梁军大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骑战-注解
骑兵:指骑在马上的士兵,擅长快速移动和机动作战,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重要兵种。
步兵:指徒步作战的士兵,是古代军队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步兵方阵和阵列战术著称。
山林:指山和森林,指地形复杂、不利于快速行军和大规模作战的地区。
险阻:指地形险峻、难以通行的地区,如高山、峭壁、峡谷等。
陂泽:指湖泊、沼泽等湿地地区,这些地方通常地势低洼,不利于骑兵行动。
疾行急去:指快速行军,迅速离开危险或不利的地形。
平易之地:指平坦、易于行军和作战的地区。
进退无碍:指在战斗中可以自由前进和撤退,不受地形限制。
法:指兵法,即军事策略和战术。
易地:指改变地形或战场环境。
骑:指骑兵。
五代史:指《新五代史》,是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史书。
唐庄宗:指唐朝末年的皇帝李存勖,他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后唐。
赵:指赵国,这里可能指的是赵国领土或赵国的军队。
梁军:指梁朝的军队,梁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柏乡五里:指柏乡附近的五个里(古代的长度单位),这里可能指的是柏乡附近的一个地区。
野河北:指野河的北岸,野河是流经柏乡的一条河流。
精锐:指战斗力强的士兵或部队。
色动:指表情或神色发生变化,这里可能指的是晋军士兵看到梁军后的紧张或动摇。
勉:鼓励,激励。
汴、宋佣:指汴梁和宋国的雇佣兵,这里可能是指梁朝的雇佣兵。
退卧帐中:指退回到帐篷中休息。
监军:古代军队中负责监督军事行动的官员。
张承业:指后唐的官员张承业,他在后唐初期担任重要职务。
类:种类,这里可能指的是同类或同等级的士兵。
高邑:指高邑县,位于河北省,这里可能指的是高邑地区。
策胜:制定策略以取得胜利。
游兵:指游动的侦察兵或轻骑兵。
浮梁:指浮桥,一种用船连接两岸以供人马通行的临时桥梁。
策马:骑马前进。
先:首先,率先。
继进:继续前进。
谏:劝告,进言。
未、申时:古代时辰之一,未时指下午一点到三点,申时指下午三点到五点。
鼓噪而进:击鼓并大声喊叫着前进,形容军队士气高昂,进攻猛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骑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五代史》,讲述了唐庄宗在柏乡五里与梁军交战的故事。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古代战争的策略与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军事思想的精髓。
首句‘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强调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在古代战争中,地形常常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这里提出的‘易地则用骑’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地形的深刻认识。
‘欲战,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进一步阐述了地形选择的重要性。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胜利。
文章中,周德威对梁军的评价‘此汴、宋佣,易败耳。’体现了他对敌军的轻视,以及对晋军胜利的信心。这种自信和果敢,是古代将领应有的品质。
‘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若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人知我之众寡,则计无所施矣。’这句话表明了唐庄宗急于求胜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
‘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周德威的这一分析,指出了晋军的优势所在,即骑兵在平原旷野上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周德威的这一担忧,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场形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预见。
‘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这句话表明了监军张承业对周德威的尊重和信任,也体现了古代军队中老将的地位。
‘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唐庄宗的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对周德威的信任,以及对战争形势的把握。
‘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赉粮糗;纵其能,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周德威的这一战略,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敌军弱点的利用,以及对战争节奏的掌控。
‘至未、申时,梁军中尘烟大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这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激烈的战斗场面,也体现了晋军在周德威的指挥下取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