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计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计战-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后果如其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计战-译文

用兵的道理,首先在于计谋。在战斗开始之前,要先考虑将领的才能和愚蠢,敌人的强弱,军队的多少,地形的险易,粮食的充足与否。计算清楚之后,再出兵作战,几乎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了解敌人,制定胜策,考虑险要的地形和距离的远近,这是上将的法则。’

汉末时期,刘备在襄阳,三次去请教诸葛亮。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纷纷起兵,跨越州郡的人数无法计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较小,军队也较少,但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仅是天时,也有人的计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正面交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代,国家地形险要,人民归附,贤能的人才都愿意为他效力,这可以成为盟友但不能图谋。荆州北靠汉水和沔水,利益遍及南海,东接吴会,西通巴蜀,这是一个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却无法守住。这大概是天意想要资助将军,将军是否有意呢?益州地形险要,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依靠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软弱,张鲁在北边,百姓富足但不知体恤,有才智的人渴望得到明君。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信誉和道义在四海闻名,广泛吸纳英雄,渴望得到贤才,如果能够占据荆州和益州,保护险要的地形,向西和各戎族和亲,向南安抚夷越,对外与孙权结好,对内治理政事;如果天下有变,就派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发,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百姓谁敢不拿着食物和水来迎接将军呢?如果真的如此,霸业就可以实现,汉室也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后来果然按照诸葛亮的计谋行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计战-注解

用兵之道:指用兵作战的原则和方法,强调策略和计谋的重要性。

计:指计谋、策略,在军事上指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的行动计划。

料将之贤愚:评估将领的智慧和才能。

敌之强弱:判断敌人的实力强弱。

兵之众寡:了解自己军队的人数多少。

地之险易:分析战场的地形是否险要或容易攻守。

粮之虚实:判断敌方粮草的充足与否。

计料已审:在充分分析敌我情况后。

出兵:派兵出征。

无有不胜:没有不胜利的。

法:法则、原则。

料敌制胜:正确判断敌人并制定制胜的策略。

计险厄远近:考虑地形险要、道路险阻和距离远近。

上将之道:优秀将领的用兵之道。

董卓造逆:指董卓推翻汉朝,自立为帝,造成大乱。

天下豪杰并起:指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抗董卓。

跨州连郡:控制多个州郡。

名微而众寡:名声不大,兵力也不多。

克绍:战胜袁绍。

以弱为强:以弱胜强。

天时:自然界的气候、季节等对战争的影响。

人谋:人的智慧和策略。

挟天子而令诸侯:控制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

国险而民附:国家地形险要,人民归附。

贤能为之用:有才能的人愿意为其效力。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意要资助将军。

将军既帝室之冑:将军是皇室的后代。

信义着于四海:诚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

总揽英雄:统一领导英雄豪杰。

思贤如渴:渴望得到贤才。

跨有荆、益:同时拥有荆州和益州。

保其岩阻:保护险要的地形。

西和诸戎:与西部各戎族和平相处。

南抚夷越:安抚南方的夷越民族。

外结好孙权:与孙权结好。

内修政理:在国内加强政治治理。

一上将:一位优秀的将领。

宛、洛: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和洛(今河南省洛阳市),都是古代的重要城市。

秦川:指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

箪食壶浆:用竹篮装食物,用壶装酒浆,表示欢迎和供应。

霸业:称霸天下的事业。

汉室:汉朝的皇室。

帝业:成就帝业,即建立帝国的伟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计战-评注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此段文字阐述了用兵之道,强调计谋在军事行动中的核心地位。‘以计为首’表明在军事决策中,制定周密的计划和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料将之贤愚’等五项内容则是对敌我双方全面分析的具体要求,包括将领的能力、敌军的实力、兵力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以及粮食供应的虚实。这种全面分析的方法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全局的深刻理解。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这里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进一步强调了分析敌情、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料敌制胜’意味着通过准确判断敌情来取得胜利,‘计险厄远近’则是对地理环境、道路远近的考量,这些都是高明将领必备的素质。

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这段描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这一举动也成为了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范。

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指出曹操虽然名望不如袁绍,但能够以弱胜强,除了天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人谋。这体现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深刻认识和对战争形势的准确把握。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继续分析,指出曹操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实力,并且掌握了中央政权,因此不可与之正面交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对孙权的分析同样精辟,指出孙权在江东已经建立了稳固的政权,有险要的地形和忠诚的百姓,因此可以作为盟友,但不能试图吞并。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对荆州的描述显示了其地理优势,但指出荆州的主人不善于守卫,这被视为上天赐予刘备的机会。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对益州的描述则展现了其富饶和战略价值,同时指出益州的地方政权刘璋软弱,为刘备提供了夺取益州的可能性。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包括内政和军事两个方面。他建议刘备巩固荆益两州,同时与周边势力建立良好关系,一旦天下有变,则分兵两路进攻,最终实现霸业和汉室的复兴。这一计划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刘备对诸葛亮的计划表示赞同,并且最终按照诸葛亮的计策行事,取得了成功。这一段文字总结了整个故事,强调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刘备的信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计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