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舟战-原文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
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
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
春秋,吴子伐楚。
楚令尹卜战,不吉。
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遂战,已巨舰冲突;吴军势弱,遂至败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舟战-译文
凡是与敌人在水上交战,必须要有船只,并且要占据上风和上游的位置。上风指的是顺风,可以用火攻来焚烧敌舰;上游指的是顺着水流,可以用战舰直接冲撞敌舰,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讲:‘想要作战的人,不要逆着水流而行。’
在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光攻打楚国。楚国的令尹占卜是否出战,结果是不吉利。司马子鱼说:‘我们占据了上游,为什么结果不吉利呢?’于是决定出战,已经用大船冲撞敌舰;吴军势力较弱,最终导致了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舟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或战争。
江湖:原指广阔的江河湖海,此处比喻战场。
舟楫:舟指船,楫指船桨,泛指船只。
上风:指风向的上风位置,有利于用火攻。
上流:指水流的上游,有利于利用水流冲撞。
顺风:风向与行进方向相同,有利于行船。
火攻:利用火攻敌人,使其失去战斗力。
战舰:古代的大型战船,用于水战。
冲之:用冲撞的方式攻击。
战无不胜:形容战斗力极强,所向披靡。
法:法则、方法。
欲战者:想要进行战斗的人。
迎水流:逆水行舟,比喻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春秋:指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吴子:指吴国的君主。
伐楚:攻打楚国。
令尹:古代官名,指楚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卜战: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进行战斗。
不吉:占卜结果不吉利。
司马子鱼:楚国的军事将领。
巨舰:大型战舰。
冲突:用战舰冲撞。
势弱:战斗力弱。
败绩:战败,失败的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舟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精髓。首句‘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揭示了水上作战的地理优势和战术要点。在此,‘江湖’泛指宽阔的水域,‘舟楫’指的是船只,‘上风’和‘上流’则指在水上作战时占据有利位置的概念。
‘上风’意味着顺风,利用风力优势,以火攻之,可以迅速削弱敌方战舰。火攻在中国古代军事中是一种常见的战术,利用火攻可以造成敌方混乱,降低其战斗力。‘上流’则是指水流的上游,在此处指的是战舰可以顺着水流冲向敌方,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从而在战斗中占据优势。
‘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在水上作战中避免逆流而行的原则。逆流而行,船只速度会大大降低,容易受到敌方攻击,因此孙子认为,在水上作战时,应该顺应水流,利用水流的优势来攻击敌人。
接下来的历史故事‘春秋,吴子伐楚。楚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已巨舰冲突;吴军势弱,遂至败绩。’则是具体的历史实例,说明遵循上述原则的重要性。楚令尹占卜不吉,但司马子鱼认为占据上流优势,故坚持出战。结果,楚军利用上流优势,巨舰冲突,成功击败了吴军,证明了孙子兵法中关于水上作战策略的正确性。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阐述了军事战术,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孙子兵法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环境优势,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战略战术的精湛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