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步战-原文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
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
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
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
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
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
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
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
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
《五代史》:晋将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
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陷新州,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
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
李嗣源闻之,约李存勖,步骑七万,会于易州救之。
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
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
嗣源以百骑先进,免冑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因跃马奋挝,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
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
李存勖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
契丹环寨而过,寨中万弩齐发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者塞道。
将至幽州,契丹列阵以待之。
存勖令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
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
存勖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遂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
俘斩其首级万计,遂解幽州之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步战-译文
无论是步兵还是使用车、骑兵作战,都必须依靠丘陵、险阻、林木等地形进行战斗才能取胜。如果在平坦的道路上,就必须使用拒马枪组成方阵,步兵位于阵内。马军和步兵要分为驻队和战队。驻队负责守卫阵地,战队负责出击;战队守卫阵地,驻队负责出击。如果敌人攻击我们的一个侧面,我们就派出两支队伍从两侧支援;如果敌人同时攻击我们的两个侧面,我们就分兵从后方进攻;如果敌人四面围攻,我们就形成圆形阵势,分兵四面出击。如果敌人败退,我们就用骑兵追击,步兵随后跟进,这是必胜的方法。方法如下:‘无论是步兵还是使用车、骑兵作战,都必须依靠丘陵、险阻,如果没有险阻,就让我军士兵设置行马、蒺藜。’
《五代史》记载:晋朝将领周德威担任卢龙节度使时,依仗勇猛而不加强边防,结果失去了榆关的险要。契丹人在营州和平州之间放牧,攻占新州,周德威再次进攻未能成功,逃回幽州。契丹围困幽州二百天,城内非常危急。李嗣源得知消息后,与李存勖约定,率领七万步兵和骑兵,在易州会合救援。于是从易州向北行进,越过太房山,沿着山谷向东。李嗣源和他的养子从珂率领三千骑兵作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用一万骑兵阻挡他们,将士们都非常惊慌。李嗣源率领一百骑兵率先冲入,脱去盔甲挥舞鞭子,用契丹语对契丹人说:‘你们无故侵犯我国疆界,晋王命令我率领百万骑兵,直奔西楼,消灭你们的种族。’说完,他跃马挥鞭,三次冲入敌阵,斩杀了一名契丹首领。后军随后跟进,契丹军队退却,晋军才得以突出重围。李存勖命令步兵砍伐树木制作鹿角阵,每人持一根树枝以构成营地。契丹军队包围营地而过,营地中的万弩一齐射出,箭矢如雨,契丹人马死者遍布道路。当他们接近幽州时,契丹军队列阵等待。李存勖命令步兵位于后方阵线,告诫他们不要先动。他让瘦弱的士兵拖着柴草和燃着的草前进,烟尘蔽天,契丹无法判断晋军人数多少,于是鼓起勇气发起攻击。李存勖迅速退至后阵,指挥士兵乘机反击,契丹军队因此大败,晋军席卷其众,从北山口逃走。俘虏和斩杀的敌首级数以万计,从而解除了幽州的围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步战-注解
步兵:古代军队中的步兵,指徒步作战的士兵,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兵种之一。
车: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战车,通常用于冲击敌阵,提供防御或作为移动的堡垒。
骑战:骑战,指骑兵进行的战斗,骑兵具有机动性强、速度快的优势。
丘陵:起伏较大的地形,常用于军事防御,因为高地可以提供较好的视野和防御位置。
险阻:险峻难行的地形,如山岭、峡谷等,常用于阻挡敌军或作为伏击的地点。
林木:森林地区,可以提供掩护和伏击的机会。
拒马枪:古代一种防御工事,用木栅或铁链等材料制成,可以阻挡敌军骑兵的冲锋。
方阵:一种军事阵型,士兵排成方形,可以相互支援,增强防御能力。
驻队:在阵型中负责防守的部队。
战队:在阵型中负责进攻的部队。
哨:军事侦察单位,负责警戒和侦察敌情。
捣之:攻击、冲击。
奋击:奋勇攻击。
骑兵:骑在马上的士兵,擅长快速移动和突袭。
西楼:古代契丹的都城,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附近。
鹿角阵:古代一种阵型,用树木或竹子制成鹿角状,用于防御。
弩:一种古代远距离投射武器,可以发射箭矢。
曳柴:拖着柴草前进,制造烟雾迷惑敌人。
烟尘蔽天:烟雾和尘土遮蔽了天空,形容烟雾浓重。
羸兵:瘦弱或老弱的士兵。
乘之:趁机进攻。
首级:敌人的首级,常用于表示斩杀敌人数量的单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步战-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古代战争中的战术策略,反映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深厚底蕴。首句‘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点明了地形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依据地形作战,是古代战争中的常用策略,利用自然屏障可以有效地保护己方,同时给敌方制造困难。
‘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这句话说明了在平坦的地形上,采用拒马枪作为防御武器,形成方阵以步兵为核心,可以有效地抵御敌军的进攻。这里的方阵战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军队的严谨组织与协同作战能力。
‘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军队的编队战术。驻队负责防守,战队负责进攻,这种灵活的战术分配使得军队能够根据战况迅速调整战术,提高战斗力。
‘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这三句话详细描述了面对不同攻击态势时的应对策略。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形势的深刻理解,能够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调整战术。
‘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这句话强调了追击战术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追击往往能够决定最终的胜负,因此追击战术被广泛运用。
‘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这句话是对上述战术的总结,强调了地形与战术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没有险阻的情况下采取的防御措施。
《五代史》中的这段记载,描绘了晋将周德威与契丹的战争。周德威恃勇不修边备,导致榆关之险失守,而契丹则趁机入侵。李嗣源与李存勖率军救援,通过灵活的战术和勇猛的战斗,最终击败契丹,解围幽州。
‘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这句话描绘了晋军的行军路线,展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地形条件的充分利用。‘嗣源以百骑先进,免冑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这句话体现了晋将的勇猛与智慧,通过激将法激发士气,为后续战斗奠定了基础。
‘李存勖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这句话描述了晋军在防御时的巧妙战术,利用树木制作鹿角阵,有效地阻挡了契丹的进攻。
‘契丹环寨而过,寨中万弩齐发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者塞道’这句话描绘了晋军守寨时的激烈战斗,展现了古代战争中弩箭的威力。
‘将至幽州,契丹列阵以待之。存勖令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这句话描述了晋军在决战时的战术,通过烟雾战术迷惑敌人,为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存勖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遂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其首级万计,遂解幽州之围’这句话总结了晋军最终的胜利,展现了古代战争中战术与勇气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