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教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教战-原文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

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

如此,则战无不胜。

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战国时,魏将吴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

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

每变皆习,乃授其兵。

神而明之,是谓将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教战-译文

凡是想要发动军队,必须先进行军事训练。军队中的士兵,应该熟练掌握分离、合并、聚集、分散的方法,完全了解坐下、起立、前进、后退的命令,让他们在遇到敌人时,根据旗帜的指示灵活应变,听从金鼓的声音来决定前进或后退。这样,战斗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如果不教人民战斗,这就是放弃他们。’

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吴起说:‘人们常常死在不能做的事情上,败在不方便的事情上。所以用兵的方法,教育训练是首要的。一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会十个人;十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会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会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会一万个人;一万个人学会战斗,可以教会整个军队。用靠近的部队对付远来的敌人,用安逸的部队对付疲劳的敌人,用吃饱的部队对付饥饿的敌人。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变换阵形,坐下又起来,行进又停止,左转又右转,前进又后退,分散又合并,集结又解散。每一种变化都要练习,然后才把兵权交给他们。神秘而明智地运用这些,这就是将领的责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教战-注解

兴师:指发动军队,进行战争。

教战:指对士兵进行军事训练。

三军之士:指整个军队的士兵。

离、合、聚、散之法:指军队在战斗中的队形变化和战术运用,离是分散,合是集中,聚是聚集,散是分散。

坐、作、进、退之令:指军队的站立、行动、前进、后退的命令。

旌麾:古代军中用来指挥的旗帜。

应变:根据情况灵活变化策略。

金鼓:古代军队中用来指挥进退的乐器,金是锣,鼓是鼓。

法:法则,原则。

教民战:指对民众进行战斗训练。

弃之:指放弃他们。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魏国将领。

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人往往死于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败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教戒为先:教育训练是使用兵力的首要原则。

教成:通过训练使之学会。

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在近距离对付远距离的敌人,在安逸对付疲劳的敌人,在吃饱对付饥饿的敌人。

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使军队像圆形一样灵活,像方形一样坚固,能够坐下又能起来,能够行走又能停止,能够向左又能向右,能够向前又能向后,能够分散又能集中,能够紧密又能解开。

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每一种变化都要熟练掌握,然后才能把兵权交给他们。

神而明之,是谓将事:要灵活运用并深刻理解,这就是军事家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教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首先,文中的‘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一句,强调了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士兵的素质和训练程度,因此,在发动战争之前,必须对士兵进行充分的训练,这是确保战争胜利的基础。

‘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一句,描绘了军队训练的具体内容。离、合、聚、散是古代军队行军作战的基本战术,士兵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战术,以便在战场上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备谙坐、作、进、退之令’进一步说明了训练的细致性。坐、作、进、退是军队行军和作战的基本动作,士兵必须熟悉这些动作的规范,以便在战场上保持整齐的队形和高效的行动。

‘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体现了指挥官的智慧和军队的纪律性。在战场上,士兵需要根据指挥官的旌麾和金鼓声来调整自己的行动,这要求士兵不仅要有良好的战术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纪律性。

‘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不进行军事训练的严重后果。在古代,如果军队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就等同于放弃战斗,因为缺乏训练的军队在战场上很难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魏将吴起的言论‘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指出了战争中士兵往往因为不熟悉自己的能力或战术而失败。吴起认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士兵掌握自己的能力,避免在战斗中犯错误。

‘教戒为先’强调了军事训练的优先级。吴起认为,在用兵之道中,教育训练是首要任务,因为只有经过训练的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军事训练的规模效应。通过逐级训练,可以将个别士兵的战斗技能转化为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是吴起提出的战略原则,即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来对付敌人的劣势。这些原则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

‘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是对军队训练和作战中灵活应变能力的描述。吴起认为,军队在战斗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每变皆习,乃授其兵’表明了训练的全面性。只有经过全面的训练,士兵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战术,才能在战场上应对各种变化。

‘神而明之,是谓将事’是对指挥官素质的要求。吴起认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不仅要有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还要有卓越的指挥才能,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教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