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

法曰:‘信则不欺。’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合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

会兵交换,在者八万。

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

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皆催令去。

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

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译文

在与敌人作战时,士兵们愿意冒着万死一生的危险,却没有任何后悔和恐惧的心情,这都是因为信任命令的结果。如果上级重视诚信并真诚对待,那么下级就会全心全意地执行任务而没有疑虑,因此战斗就没有不胜的。古语说:‘信任就不会欺骗。’

三国时期魏国的明帝亲自征讨蜀国,来到长安,派遣司马懿统领张合等各路军队,集结了二十万勇猛的雍州和凉州的士兵,秘密进军,企图偷袭剑阁。当时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正驻扎在祁山,旗帜鲜明,武器精良,守卫在险要之地。两军交战,留在那里的蜀军有八万人。当时魏军刚开始布阵,换防的士兵正好交接,所有的参佐都认为敌军众多且强大,单靠力量无法制服,应该暂时停止行动一个月,以增强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军队,以最大的诚信为基础,得到利益却失去信任,这是古人所忌讳的;那些即将离去的人已经收拾行装等待命令,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家中焦急地计算着日子,虽然面临征战的艰难,但道义上不能放弃。’于是,大家都催促他们离开。于是,那些即将离去的人都感到高兴,愿意留下来再打一仗;而留下来征战的士兵们士气高昂,愿意拼尽全力。他们相互说:‘诸葛丞相的恩情,我们即使死去也无法报答。’在战斗的那一天,没有人不是拔剑争先,以一敌十,杀死张合,击退司马懿,一战大胜,这都是因为信任的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注解

士卒:指军队中的普通士兵,是军队的基本组成部分。

蹈万死一生之地:形容士兵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即使面临极大的危险也毫不犹豫地冲锋陷阵。

无悔惧之心:指士兵在战斗中无怨无悔,没有恐惧和退缩的心理。

信令:指军队中的命令和指示,强调军队纪律和服从。

上好信以任诚:指上级领导重视诚信,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下属。

下用情而无疑:指下属因为上级的诚信而全心全意地执行任务,没有疑虑。

战无不胜:形容军队战斗力强大,无论与谁作战都能取得胜利。

法曰:引用古人的法律或兵法原则。

信则不欺: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即只有诚信才能避免欺骗。

三国魏明帝:指曹叡,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自征蜀:亲自出征蜀国,即蜀汉。

幸长安:到达长安,长安是当时的首都。

遣司马懿督张合诸军:派遣司马懿监督张合等将领的军队。

雍、凉劲卒二十万:从雍州和凉州调集了二十万精锐士兵。

潜军密进:秘密地进军。

窥向剑阁:意图窥视剑阁,剑阁是蜀汉的军事要塞。

蜀相诸葛亮:蜀汉的丞相,即诸葛亮。

祁山:位于今甘肃省境内,是蜀汉与魏国交战的要地。

旌旗利器:旗帜和精良的武器,指军队的装备。

守在险要:守卫在险要的地形上。

会兵交换:两军相遇并交换阵地。

在者八万:留在战场上的蜀军大约有八万人。

代兵适交:代替原来的军队进行交战。

参佐:指参军和副手,即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贼众强盛:敌人众多且强大。

非力不制:没有足够的兵力是无法制服敌人的。

宜权停下兵一月:应该暂时停止行动一个月,以增强军队的声势。

以并声势:合并声势,即增强军队的威慑力。

亮曰:诸葛亮说。

吾统武行师:我统领军队作战。

以大信为本:以诚信为根本。

得利失信:得到利益却失去信任。

古人所惜:古人所珍惜的。

去者束装以待期:即将出征的士兵整理行装等待出发。

妻子鹄立而计日:妻子们像鹤一样站立着计算日子,期待丈夫的归来。

虽临征难:即使面临出征的艰难。

义所不废:按照道义不应该废弃。

皆催令去:都催促他们出发。

去者皆悦:即将出征的士兵都很高兴。

愿留一战:愿意留下来打一仗。

征者奋勇:出征的士兵都奋勇向前。

思致死命:想着要拼死一战。

相谓曰:相互说。

诸葛公之恩:诸葛丞相的恩情。

死犹未报也:即使死了也无法报答。

莫不拔剑争先:没有不拔剑争先的。

以一当十:以一敌十,形容战斗力极强。

杀张合:杀死张合,张合是魏国的大将。

却司马懿:击退司马懿,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

一战大克:一战大获全胜。

信之由也:这是诚信的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志》,描绘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对抗魏国时,对士兵的信任和信令的重视。首句‘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强调了在战争中,士兵之所以能够无畏地投身于生死之地,是因为他们深信将领的命令和策略,这种信任是取胜的关键。

‘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进一步阐述了信任对于军队的重要性。领导者如果能够以诚信为本,那么士兵就会全力以赴,没有疑虑,这样在战斗中自然能够无往不胜。这里的‘信’不仅仅是对将领的信任,更是对整个军队体系的信任。

‘法曰:“信则不欺。”’引用了古代法家的观点,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在战争中,如果一方失去了诚信,就会失去士兵的信任,从而导致失败。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合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描述了魏国对蜀汉的战争部署,魏明帝亲自出征,派遣司马懿率领大军,意图攻占蜀汉的险要之地剑阁。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描绘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祁山坚守,准备应对魏军的进攻。诸葛亮以智谋著称,此处显示了他对形势的掌控。

‘会兵交换,在者八万’说明了蜀汉军队的规模,尽管面对强大的魏军,但诸葛亮仍然能够保持八万精兵。

‘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反映了魏军将领对局势的判断,认为蜀汉兵力不足,建议暂停进攻,等待更多援军。

‘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诸葛亮坚决反对暂停进攻的建议,他认为作为将领,应以诚信为本,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失信于士兵和百姓。

‘皆催令去’表明诸葛亮坚决执行自己的决定,命令士兵出发。

‘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展现了士兵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忠诚,他们愿意为了丞相的信任而战斗。

‘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士兵们对诸葛亮的忠诚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愿意为诸葛亮付出生命。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最终,在诸葛亮的领导下,蜀汉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魏军,这一切都归功于诸葛亮的诚信和军事才能。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一卷-信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8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