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鲁-原文
历史来源
「鲁」源出 ;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谱》和《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山东),传三十四代,九百余年,至鲁顷公时,灭于楚国,迁至下邑,子孙逐以国名为氏。
家族名人
鲁仲连
战国时齐人。曾游于赵,为赵国解除危难,平原君欲赠与千金却推辞不受。喜替人排难解纷而不肯仕宦任职。后称替人解纷排难的人为鲁仲连。如:他是个古道热肠的鲁仲连,专门替人排解纷争。亦称为鲁连。
鲁肃 (173~217)
字子敬,东城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时名将,个性方正严谨,富而好施,长于文章,思虑深远,有过人之明。在赤壁之役,建议结合刘备来抵御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为孙权所器重,官拜奋武校尉,转横江将军。
地望分布
陜西扶风郡,河南新蔡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鲁-译文
历史来源:
鲁国这个名称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第一:来源于姬姓,以国名作为姓氏。根据《姓谱》和《元和姓纂》的记载,西周初期,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传承了三十四代,九百多年,到了鲁顷公的时候,被楚国所灭,迁移到下邑,其后代就以后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家族名人:
鲁仲连:
战国时期齐国人。曾经在赵国游历,帮助赵国解决了危机,平原君想要赠送他千金,但他拒绝了。他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不愿意做官。后来人们称那些帮助别人解决纷争的人为鲁仲连。比如:他是个古道热肠的鲁仲连,专门替人排解纷争。也被称为鲁连。
鲁肃(173-217):
字子敬,是东城人(今天的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时期的名将,性格正直严谨,富有并且乐于施舍,擅长写文章,思考深远,有超人的智慧。在赤壁之战中,他建议联合刘备来抵抗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因此被孙权器重,被封为奋武校尉,后来又升任横江将军。
地望分布:
陕西的扶风郡,河南的新蔡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鲁-注解
鲁:鲁,指鲁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鲁国是周朝的封国之一,由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此地。鲁国在历史上以文化发达、教育兴盛著称,尤其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此传播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姬: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主要姓氏,起源于周朝,周武王的后代多以姬为姓。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姓氏,因此具有很高的地位。
周公旦: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是周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巩固了周朝的统治,被尊为“周公”。
伯禽:伯禽,姬姓,名禽,是周公旦之子,被封于鲁国,成为鲁国的始祖。
姓谱:姓谱,指记载各姓氏起源、发展和人物事迹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元和姓纂:《元和姓纂》是唐代的一部姓氏学著作,由林宝编纂,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姓氏来源和分布。
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国:这句话指的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这是周朝分封制度的一个例子。
迁至下邑:迁至下邑,指的是鲁国在灭亡后,其子孙被迁移到下邑(今河南省新蔡县东南)。
鲁仲连: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以擅长辞令、善于辩论著称,是著名的纵横家。
赵国: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北部。
平原君:平原君,赵国的贵族,名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千金:千金,指极多的财富,这里用来形容财富的多少。
仕宦任职:仕宦任职,指担任官职,从事政治活动。
东城:东城,指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三国:三国,指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政权,即魏、蜀、吴。
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国的奠基人。
孙权: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奋武校尉:奋武校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训练和军事指挥。
横江将军:横江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守卫江河。
陜西扶风郡:陜西扶风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
河南新蔡郡:河南新蔡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鲁-评注
历史来源的段落为我们揭示了‘鲁’姓的起源及其与鲁国的关系。‘鲁’源出,首先提到了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这一说法源自《姓谱》和《元和姓纂》两部古籍。这表明‘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国,这一历史事件是‘鲁’姓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姓谱》和《元和姓纂》中,我们可以看到‘鲁’姓的传承脉络。从伯禽开始,经过三十四代,九百余年,鲁国一直存在,直至鲁顷公时期被楚国所灭。这一段历史反映了鲁国的兴衰,也映射出‘鲁’姓家族的悠久历史。
‘迁至下邑,子孙逐以国名为氏’这句话揭示了‘鲁’姓的传承方式。鲁国灭亡后,其子孙为了纪念故国,以国名为姓,这一行为体现了对故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两位历史上著名的‘鲁’姓人物:鲁仲连和鲁肃。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其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著称。他拒绝平原君的千金赠予,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独立人格。鲁仲连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佳话。
鲁肃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以其方正严谨的个性、丰富的文学造诣和深远的谋略而闻名。他在赤壁之战中提出了联合刘备抗曹的策略,对孙权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肃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其个人才能,也反映了三国时期群雄并起的历史背景。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了陜西扶风郡和河南新蔡郡,这两个地方是‘鲁’姓家族分布的地区。这表明‘鲁’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分布,且在不同地区都有其影响力。这种分布情况可能与‘鲁’姓家族的历史迁徙和繁衍有关,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家族迁徙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