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魏-原文
历史来源
「魏」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 (今山西芮城县 )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 ( 山西夏县 ) ,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二 ; 据《史记》记载,秦国穰侯魏冉,奔出自芈姓,后改为魏氏。
家族名人
魏文侯
魏无忌 (?~前243)
战国时魏昭王的幼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天性仁厚,好养士,有贤名,曾用侯嬴计,却秦救赵;秦伐魏时,率领五国兵归救魏,大破秦兵,声名威振天下。后被谗废用,遂抑郁不乐沉迷于酒色,不久即因饮醇酒多近妇女,病酒而死。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魏安厘王封其地在信陵,故亦称为信陵君。
魏征 (580~643)
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谏诤剀切,累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后总修周、隋等史,多所损益,时称良史。以疾卒于官,谥文贞。
地望分布
河北巨鹿郡,山东任城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魏-译文
历史来源:
一;‘魏’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个;第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姓。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的记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在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为邑。毕万的子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立了国家。魏斯建立了魏国,国都设在安邑(山西夏县),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来的王族散居各地,以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国的穰侯魏冉,出自芈姓,后来改为魏氏。
家族名人:
魏文侯:
魏无忌(?~前243):战国时期魏昭王的幼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他天性仁厚,喜欢养士,有贤名。曾用侯嬴的计策,成功解救了赵国;在秦国攻打魏国时,他率领五国联军成功救援魏国,大败秦军,声名远扬。后来因为被诬陷而被废黜,于是他忧郁不乐,沉迷于酒色,不久后因饮酒过量,加上与女性过度交往,导致疾病,最终病酒而死。他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为魏安厘王封他的领地在信陵,所以他也被称为信陵君。
魏征(580~643):
字玄成,是唐朝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在唐太宗时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他的谏言直率,官至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后来他负责总修周、隋等历史,有很多贡献,当时被称为良史。因病在官职上去世,谥号文贞。
地望分布:
河北巨鹿郡,山东任城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魏-注解
魏:魏是一个姓氏,源出有二:一为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的后裔,后分晋建国,建立魏国;二为芈姓,出自秦国穰侯魏冉。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魏姓后散居各地,以国名为姓。
姬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周朝,是周文王的后代。在古代,姬姓是王族和贵族的姓氏,具有很高的地位。
毕公高:毕公高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毕万是他的裔孙。
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毕万:毕万是晋国的大夫,他的裔孙魏斯建立了魏国。
晋献公:晋献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公元前661年封毕万于魏邑。
魏邑:魏邑是晋献公封毕万的地方,位于今天的山西芮城县。
魏斯:魏斯是毕万的裔孙,他建立了魏国。
赵:赵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韩:韩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秦国: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穰侯魏冉:穰侯魏冉是秦国的贵族,出自芈姓,后改为魏姓。
芈姓:芈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楚国。
魏文侯:魏文侯是魏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七个强大的国家,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
魏无忌: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以仁厚、好养士著称,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信陵君是魏无忌的别称,因为他在信陵被封地。
魏征:魏征是唐朝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太宗: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言。
检校侍中:检校侍中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左光禄大夫:左光禄大夫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官府事务。
郑国公:郑国公是魏征的封号。
地望分布:地望分布是指某个姓氏或家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魏-评注
「魏」源出;一;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今山西芮城县)。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山西夏县),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此段古文详细阐述了魏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首先,从姓氏起源来看,魏姓源自姬姓,这是中国古代姓氏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表明了魏姓与周王室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毕万作为毕公高的裔孙,在晋国担任大夫,被封于魏邑,这是魏姓起源的直接证据。毕万的裔孙魏斯建立魏国,标志着魏姓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和姓氏。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最终,魏国被秦国所灭,王族散居各地,以国名为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姓氏演变的一个缩影。
二;据《史记》记载,秦国穰侯魏冉,奔出自芈姓,后改为魏氏。
这段文字揭示了魏姓的另一种起源,即从芈姓改姓而来。这种姓氏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姓氏的多样性和流动性。穰侯魏冉作为秦国的重要人物,其改姓行为可能与其政治地位和个人经历有关。这种姓氏的演变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姓氏的灵活运用和适应。
家族名人:魏文侯。
魏文侯作为魏国的建立者,其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古文中的这一提法,是对魏文侯作为家族名人的肯定。魏文侯不仅是魏国的创立者,还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其治国有方,被誉为“文侯之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无忌(?~前243)战国时魏昭王的幼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天性仁厚,好养士,有贤名,曾用侯嬴计,却秦救赵;秦伐魏时,率领五国兵归救魏,大破秦兵,声名威振天下。后被谗废用,遂抑郁不乐沉迷于酒色,不久即因饮醇酒多近妇女,病酒而死。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魏安厘王封其地在信陵,故亦称为信陵君。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魏无忌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位战国时期贵族的复杂性格和命运。魏无忌以其仁厚、好养士的品质著称,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展现了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然而,他的命运多舛,最终因被谗言所害而抑郁而终。这段古文通过对魏无忌的描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谏诤剀切,累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后总修周、隋等史,多所损益,时称良史。以疾卒于官,谥文贞。
魏征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这段古文简要介绍了魏征的生平和成就。魏征以其直言敢谏、忠诚勤勉著称,在唐朝太宗时期担任要职,对唐朝的政治、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参与编纂的《周书》、《隋书》等史书,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地望分布:河北巨鹿郡,山东任城郡。
这段文字说明了魏姓的地望分布,即河北巨鹿郡和山东任城郡。这表明魏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分布范围较广,反映了魏姓在各个地区的深远影响。地望分布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姓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