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高-原文
历史来源
「高」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邑为氏。春秋时,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在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傒,以祖封邑为名氏,称高傒,其后有高氏。
二: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吕元之子为公子祁,字子高。其支孙以王父字「高」为氏。
三 ; 改姓,据《北齐书》云,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鲜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遥因有功,被赐姓高。北齐时高隆之,本姓徐氏,因其父为高欢所养,改姓高。《魏书》载,后燕皇帝慕容云,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代,改姓高,称高云。
家族名人
高洋
高力士(684~762)
唐代的宦官。个性谨慎细心而聪敏,深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擅权弄政。肃宗时,被弹劾流放至巫州,宝应时被赦还,病死途中。
高崇文
唐代幽州人。贞元年间(公元785~805)跟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管理军队很有成绩。吐蕃侵犯宁州时,他率兵前往营救,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谋反,高崇文被推荐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领兵征讨,八战皆胜,刻石记功,封南平郡王。铭功:刻文字于石头上记载功绩。
地望分布
河北,辽宁渤海湾 北京密云 辽宁大凌河以东 江苏扬州 河南洛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高-译文
历史来源:
一:‘高’这个姓氏的来源之一是出自姜姓,以封地作为姓氏。在春秋时期,姜太公的第六代孙齐文公吕赤的儿子被封在名叫高邑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禹县),被称为公子高。他的孙子高傒以祖辈的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高傒,后来就有了高姓这一家族。
二: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齐惠公吕元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代以祖父的字‘高’作为自己的姓氏。
三:改姓,据《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鲜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遥因有功,被赐予高姓。北齐时期的高隆之,原本姓徐,因为他的父亲被高欢收养,所以改姓高。《魏书》记载,后燕皇帝慕容云,原本是鲜卑族,自称是高阳氏的后代,改姓高,称为高云。
家族名人:
高洋:
高力士(684~762):唐代的宦官。个性谨慎细心且聪明,深受唐玄宗的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擅权弄政。在唐肃宗时期,因被弹劾而被流放到巫州,宝应年间被赦免,但在返回途中病逝。
高崇文:唐代幽州人。在贞元年间(公元785~805),跟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在管理军队方面有显著成绩。当吐蕃侵犯宁州时,他率兵前往救援,大获全胜,被封为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谋反,高崇文被推荐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领兵征讨,八战八胜,刻石记功,被封为南平郡王。铭功:在石头上刻文字记载功绩。
地望分布:河北、辽宁渤海湾、北京密云、辽宁大凌河以东、江苏扬州、河南洛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高-注解
高:高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有多个起源。首先,高姓起源于姜姓,以封邑为姓。在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被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后代以封邑名为姓,形成了高姓。其次,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齐惠公吕元之子为公子祁,字子高,其支孙以王父字‘高’为姓。第三,改姓的情况在历史上也有发生,例如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功被赐姓高。北齐时期的高隆之原姓徐氏,因其父被高欢收养而改姓高。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高阳氏后代,改姓高,称高云。
姜姓:姜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姜姓在古代是贵族姓氏,许多古代帝王和贵族都出自姜姓,如周朝的姬姓和齐国的姜姓。
齐文公:齐文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名吕赤,是齐桓公的儿子。他在位期间,齐国国力强盛,为春秋五霸之一。
姜太公:姜太公即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被封于齐,成为齐国国君。他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周朝的建立有重大贡献。
封邑:封邑是指古代封建制度下,君主赐予功臣或亲族的一块土地及其居民,作为其世袭的领地。
通志·氏族略:《通志·氏族略》是宋代史学家郑樵所著的《通志》中的部分,专门记载中国各姓氏的起源和分布。
北齐书:《北齐书》是北齐时期的正史,由唐代的李百药等人编纂,记载了北齐的历史。
鲜卑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成为北魏的建立者之一。
高阳氏:高阳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相传是黄帝的后代,后来成为某些家族的姓氏来源。
宦官:宦官是指古代宫廷中的男性太监,他们因被阉割而失去生育能力,被选入宫廷担任各种职务。
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是古代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相当于现代的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主要负责朝廷机密事务。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的一个部落联盟,后来成为西藏地区的政治中心。
宁州:宁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西部。
节度使: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
南平郡王:南平郡王是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功臣的赏赐。
铭功:铭功是指在石头上刻字记录功绩,以示纪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高-评注
历史来源部分,首先提到了‘高’姓的起源,这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体现了姓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一点是‘高’姓的源出之一,即出自姜姓,以邑为氏。这种源出方式在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中较为常见,即以封地或居住地为姓。春秋时期齐国的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其孙高傒以祖封邑为名,称高傒,其后有高氏。这一段描述了姓氏的传承和演变,以及与封地之间的关系。
第二点提到《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齐惠公吕元之子为公子祁,字子高。其支孙以王父字‘高’为氏。这里涉及到以字为姓的情况,说明姓氏的形成不仅仅与封地有关,还与个人名字有关。
第三点讲述了改姓的情况,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鲜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遥因有功被赐姓高。北齐时高隆之,本姓徐氏,因其父为高欢所养,改姓高。《魏书》载,后燕皇帝慕容云,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代,改姓高,称高云。这部分内容反映了姓氏的流动性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家族名人部分,列举了高洋、高力士、高崇文三位历史人物。高洋是北齐的开国皇帝,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高崇文则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将领。这些人物在各自的时代都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高’姓家族的辉煌。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了河北、辽宁渤海湾、北京密云、辽宁大凌河以东、江苏扬州、河南洛阳等地。这些地方是‘高’姓家族分布较广的地区,反映了姓氏的地域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