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八年-原文
【经】
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甲午,治兵。
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秋,师还。
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
【传】
八年春,治兵于庙,礼也。
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
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適,襄公绌之。二人因之以作乱。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间公,曰:“捷,吾以女为夫人。”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而立无知。
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八年-译文
【经】
八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军队驻扎在郎地,等待陈国和蔡国的人。
甲午日,进行军事训练。
夏天,鲁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包围了郕国,郕国向齐国军队投降。
秋天,军队返回。
冬天的十一月癸未日,齐国的无知杀死了他的君主诸儿。
【传】
八年的春天,在宗庙进行军事训练,这是合乎礼仪的。
夏天,鲁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包围了郕国。郕国向齐国军队投降。仲庆父请求攻打齐国军队。鲁庄公说:“不行。我确实没有德行,齐国军队有什么罪过?罪过在于我。《夏书》说:‘皋陶广泛地施行德行,德行才能降服人。’我们姑且努力修德,等待时机吧。”
秋天,军队返回。君子因此称赞鲁庄公。
齐侯派连称和管至父去戍守葵丘。他们在瓜熟的时候前往,说:“等到瓜熟的时候就换人。”到了约定的戍守期限,齐侯的命令没有到来。他们请求换人,没有得到允许。因此他们密谋作乱。僖公的同母弟弟叫夷仲年,生了公孙无知,公孙无知受到僖公的宠爱,衣服和礼仪待遇都像嫡子一样,襄公降低了他的待遇。连称和管至父因此利用他作乱。连称有一个堂妹在齐侯的宫中,不受宠爱,他让她窥探齐侯的情况,说:“如果成功,我就让你做夫人。”
冬天的十二月,齐侯在姑棼游玩,然后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只大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齐侯愤怒地说:“彭生敢来见我!”用箭射它,猪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啼叫。齐侯害怕,从车上掉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后,他责问鞋子的下落,找不到,就鞭打负责鞋子的徒人费,打得他流血。费逃出去,在门口遇到贼人,被劫持并捆绑起来。费说:“我怎么会抵抗呢!”他脱掉衣服露出背部,贼人相信了他。费请求先进去,他进去后把齐侯藏起来,然后出去战斗,死在门中。石之纷如死在台阶下。贼人于是进去,把孟阳杀死在床上。他们说:“这不是国君,不像。”看到齐侯的脚在门下面,就杀死了他,立无知为国君。
当初襄公即位时,行为无常。鲍叔牙说:“国君让百姓懈怠,动乱将要发生了。”他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动乱发生后,管夷吾和召忽带着公子纠逃来。当初,公孙无知在雍廪虐待百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八年-注解
治兵:古代的一种军事仪式,通常在庙宇中进行,以示军队的纪律和礼仪。
郕:古代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仲庆父:鲁国的大夫,名庆父,字仲。
皋陶:古代传说中的贤臣,以德治国。
连称、管至父:齐国的两位将领。
葵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夷仲年:齐僖公的弟弟,名夷仲年。
公孙无知:齐僖公的侄子,名无知。
姑棼: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贝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公子彭生:齐国的公子,名彭生。
徒人费:齐国的侍从,名费。
石之纷如:齐国的侍从,名石之纷如。
孟阳:齐国的侍从,名孟阳。
鲍叔牙:齐国的大夫,名叔牙,字鲍。
公子小白:齐国的公子,名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
管夷吾:齐国的大夫,名夷吾,字管仲。
召忽:齐国的大夫,名忽,字召。
公子纠:齐国的公子,名纠。
雍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八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的历史事件。文中通过描述鲁国与齐国的军事行动、政治斗争以及齐国内部的叛乱,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部矛盾。
首先,文中提到鲁国军队在郎地驻扎,等待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这表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军事合作是常态。鲁国与齐国联合围攻郕国,郕国最终向齐国投降,显示了齐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强大地位。
其次,鲁庄公在处理与齐国的关系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当仲庆父建议攻打齐国时,鲁庄公以‘我实不德’为由拒绝,并引用《夏书》中的‘皋陶迈种德,德乃降’来强调修德的重要性。这种以德服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的萌芽。
再次,齐国内部的叛乱和齐襄公的被弑,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齐襄公的暴政和无常,导致了连称、管至父等人的叛乱,最终齐襄公被弑,公孙无知被立为新君。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政治的不稳定性和权力更迭的频繁。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鲍叔牙、管夷吾、召忽等历史人物,他们在齐国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鲍叔牙的预言‘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体现了当时有识之士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力。管夷吾和召忽则通过支持公子纠,试图在齐国的权力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部矛盾。同时,文中体现的以德治国、政治智慧等思想,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