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都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都-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以祖字为氏。

据《姓苑》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

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

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2、出自公都姓,以封邑名为氏。

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所以称为公都氏,

他的那一支子孙,有单姓都的,就成为都氏的一支。

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阳(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家族名人都胜:明朝宁津人。

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

成化初升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的时候因为平靖叛乱有功。

被升迁为参事,协同漕运。

后又任过充总兵官、掌漕运等重要的职位。

都胜做官一共做了五十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

但是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

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

深得人们的敬爱。

都穆:字玄敬。

明朝时期吴县人。

弘治进士,被授为工部主事。

历任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

都穆精修博学,在当时很受别人看重,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好学。

曾写过好些方面的著作,业余的时候还研究金文。

存在于今天的著作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等。

迁徙分布(缺)

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都源出于姬姓,春秋公都氏后裔;公孙阏(子都)后裔。

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

子都长相英浚勇力过人,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变得日益骄横。

庄公有个得力助手叫颖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机会用暗箭将颖考叔射死。

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师诅咒凶手。

子都心中有鬼,结果竟然因神经高度紧张而死。

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这就是都氏。

郑国大约经过500年左右时间,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

以后,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乱,都氏家族又以山东省为中心,

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到了宋、明之际,我国的大江南北都已经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

在过去的一二千年间,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书香世家,出过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士。

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北)。

关于“都”姓的来历,蒙古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

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

据《辞海》中对“达鲁花赤”解释为:蒙语,译言掌印官。

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

元代汉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

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

据《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

抄儿死,子不老赤袭。

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孙。

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省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

系元朝蒙古族后裔。

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

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

后明太祖赐给家族都姓。

(余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都-译文

1、都姓的来源之一是姬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郑国,以祖字为姓。据《姓苑》记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美男子,性格勇猛,力大无穷,因此很受郑庄公的喜爱。他去世后,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2、都姓的来源之二是公都姓,以封邑的名字为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子田,被封在都邑(具体地点不详),因此称为公都氏。他的后代中,有以单姓都的,就成了都姓的一支。都姓的望族居住在黎阳(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家族名人都胜:明朝宁津人。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成化初年升任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时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参事,参与漕运。后来还担任过充总兵官、掌管漕运等重要职务。都胜做官共五十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但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深受人们的敬爱。

都穆:字玄敬。明朝时期吴县人。弘治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历任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退休。都穆学识渊博,在当时很受别人看重,尽管年纪大了但仍然好学。曾写过许多方面的著作,业余时间还研究金文。现有的著作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等。

(迁徙分布部分缺失)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都姓源出于姬姓,是春秋公都氏的后裔;公孙阏(子都)的后代。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子都长相英俊,勇力过人,深受郑庄公宠爱,因此变得日益傲慢。郑庄公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叫颖考叔,子都一直嫉妒他,便找机会用暗箭将他射死。郑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愤怒,便下令巫师诅咒凶手。子都心中有鬼,结果竟然因过度紧张而死。子都的后代中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这就是都姓。郑国大约经过500年左右,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之后,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荡,都姓家族以山东省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各地迁移,到了宋、明之际,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了都姓子孙的踪迹。在过去的一二千年间,都姓一直是出名的书香世家,出了许多有学业成就的人士。望族居住在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北)。

关于‘都’姓的来历,蒙古族的一支,原本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宁海州的长官。《辞海》中对‘达鲁花赤’的解释是:蒙语,意思是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设立。元代汉人不能担任正官,朝廷各部门、各路、府、州、县都设立达鲁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握实权。据《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到,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继承。抄儿死,子不老赤继承。子孙于是定居于此,至今仍保留姓氏为都。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传至第十四、十五代子孙。都姓蒙古族起源于山东省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是元朝蒙古族后裔。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的军事和农业。后来明太祖赐给家族都姓。(以下内容省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都-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古老姓氏,源于黄帝的后代,是中华姓氏之一。姬姓在周朝时期非常显赫,许多周朝的君主都出自姬姓。

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至战国时期之前的一个历史阶段,以鲁国编年史《春秋》命名。

郑国: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是春秋五霸之一。

公子阕:公子阕,字子都,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个公族大夫,以勇猛和力量著称。

郑庄公:郑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是郑国的强盛时期。

姓苑:《姓苑》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姓氏书,记载了许多姓氏的起源和流传。

公都姓:公都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姓氏,以封邑名为姓。

公子田:公子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受封于都邑。

都邑:都邑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封邑,具体位置不详。

黎阳:黎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军事。

成化:成化是明朝的一个年号,公元1465年至1487年。

扬州: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多次为军事要地。

参事:参事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协助处理政务。

漕运:漕运是指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等物资到京城或其他重要城市的制度。

充总兵官:充总兵官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军事。

豆腐总兵:豆腐总兵是对都胜的俗称,因为他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和豆腐。

弘治:弘治是明朝的一个年号,公元1488年至1505年。

工部主事:工部主事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工部的事务。

礼部郎中:礼部郎中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礼部的事务。

太仆少卿:太仆少卿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太仆寺的事务。

致仕:致仕是指官员退休。

周易考异:《周易考异》是都穆的一部著作,对《周易》进行了考辨。

史外类抄:《史外类抄》是都穆的一部著作,收集了史书之外的资料。

公孙阏:公孙阏,字子都,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公族大夫,以勇猛和力量著称。

颖考叔:颖考叔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得力助手,被子都射死。

巫师:巫师是古代负责祭祀和祈求神灵的人。

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意为掌印官,是元朝时期蒙古族或色目人担任的官职。

必里海:必里海是元朝时期的一个蒙古族官员,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

抄儿:抄儿是必里海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官职。

不老赤:不老赤是抄儿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官职。

牟平县:牟平县是元朝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姜格庄镇:姜格庄镇是元朝时期的一个镇,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北头村:北头村是元朝时期的一个村庄,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明太祖:明太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名元璋,公元1368年至1398年在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都-评注

历史来源1中,首先提到的都姓起源,揭示了姓氏与历史人物紧密相连的特点。姬姓,作为古代中国的主流姓氏之一,源于周朝,代表了贵族血统。郑国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其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因其美名和勇猛性格,受到郑庄公的赏识。子都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形成了都姓。这一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姓氏的传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与勇的推崇。

在历史来源1的第二部分,提到了公都姓的起源,即楚国的公子田受封于都邑,其子孙以封邑名为姓。这反映了姓氏与封地的关系,以及古代社会对土地和封号的重视。都姓的望族居住在黎阳,今天的河南省境内,这一信息为我们提供了都姓在地理分布上的线索。

家族名人都胜的部分,描绘了一位明朝时期的官员形象。都胜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而且在生活中保持了清廉简朴的作风,这与他被称为“豆腐总兵”的称号相呼应。这一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员品德的要求,以及对清廉官员的尊敬。

都穆的部分,介绍了另一位明朝时期的学者。都穆以其博学多才而著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好学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学问的精神风貌。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了一些具体信息,但提到了都姓在大陆和台湾的分布情况,以及都姓的起源和传播路径。都姓源出于姬姓,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最终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分布的姓氏。

最后,提到了蒙古族都姓的起源,以及其与元朝官职“达鲁花赤”的关系。这一部分展示了都姓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区对姓氏文化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7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