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诸葛-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葛姓所改。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
3、出自封赐所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家族名人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省襄阳西),留心世事。
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
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
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
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瞻:三国蜀汉人,字思远,蜀汉景耀四年(261年)后主刘禅任瞻为行都护卫将军。
两年后魏邓艾由阳平、江油入蜀,遣书诱降,诸葛瞻父子督军拒艾于绵竹关,父子双双英勇阵亡。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字元逊(203-253),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
诸葛瑾之子。少时聪明过人,深得孙权的喜爱和器重。
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
当时丹阳地势险阻,盗匪藏于山中,无人敢任太守。
恪主动请命,嘉禾三年(234年)拜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一举治平。
孙权卒,恪受顾命辅佐幼主孙亮,专国政。
建兴元年(252年),出兵攻魏,坏魏军浮桥,水淹魏军数万,得军资如山。
恪由此骄纵轻放。
次年春,又北伐魏军于新城,数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声载道,被迫退兵。
后为皇族孙峻所杀。
诸葛恢:字道明(265-326),晋代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
曾任安东将军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属下的从事中郎,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琅琊县人,其里籍疑为今琅琊镇窝龙村(传言因纪念诸葛祖籍得名),或疑为葛陂(今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南)。
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特立刚直。
贡禹为御史大夫时,以同乡召诸葛丰为属员,后举荐为侍御史。
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城因而有语曰:‘间何阔,逢诸葛。’
就是说诸葛丰执法严正,害人者遂久阔而不相见。
元帝嘉奖他的气节,加封诸葛丰为光禄大夫。
时侍中许章以皇帝贵幸,淫奢而不守法规,其属下犯事,牵连及之。
诸葛丰具文弹劾,正准备上奏,适逢许章私出,诸葛丰遂举符节令其下车,欲将其逮捕。
许章逃入宫门,乞哀于天子。
于是元帝收回诸葛丰的符节。
诸葛丰不胜愤懑,上书辞职,元帝不许。
是后所言益不被用。
在位权贵多言其短,元帝降诸葛丰为城门校尉。
最后上书弹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被元帝贬为庶人,终于家。
诸葛丰之后代迁居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黄疃一带),多有显者,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人。
诸葛诞与诸葛亮同宗,初为尚书郎、荥阳县令。
后来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
因魏明帝恶其沽名钓誉而罢官。
曹芳继位之后复职,诸葛诞又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因讨伐毋丘佥等人叛乱而升任镇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为削弱其兵权而召入朝为司空,诸葛诞起兵反叛并投降吴国,在吴国出任左都护、大司徒、骠骑将军,封寿春侯,后被司马昭杀死。
诸葛融:字叔长,诸葛瑾幼子。
瑾死后,承袭父亲的爵位。
诸葛融宽待部属,辣受部属爱戴,在吴国官至奋威将军。
兄诸葛恪被诛,追兵围城,诸葛融吞金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
迁徙分布(缺)诸葛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劝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
秦代葛婴(陈涉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彻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候,由此,后人劝诸”及“葛”字,合姓“诸葛”;
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
秦始皇时置郡。
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诸葛-译文
1、出自葛姓所改。传说中,伯夷的后代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来住在琅琊郡诸县的葛氏家族中有一支迁徙到了阳都,因为阳都已经有了葛姓,所以后来迁来的这一支葛姓就被称为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的后代有复姓詹葛,因为读音上的错误而被误称为诸葛氏,后来就改姓为诸葛。
3、出自封赐所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名叫葛婴的大将多次建立战功,但被陈胜听信谗言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就以此作为姓氏,称为诸葛氏。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他隐居在邓县隆中(今湖北省襄阳西),关注世事。刘备三次拜访他,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占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备去世后,他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他被封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他立志攻魏以恢复中原,于是东和孙权,南平孟获,然后出兵北伐,六次出征祁山,与魏国相攻战多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享年54岁。他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等著名作品。
诸葛瞻:三国蜀汉人,字思远,蜀汉景耀四年(261年)后主刘禅任命他为行都护卫将军。两年后,魏国的邓艾从阳平、江油进入蜀地,写信诱降,诸葛瞻父子率军抵抗邓艾于绵竹关,父子二人英勇牺牲。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最初担任孙权的长史,后来转任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地与刘备通好,与诸葛亮一同在公开场合相见,没有私下见面。后来刘备攻打吴国,有人传言他秘密派遣亲人与蜀国联系。孙权说:‘子瑜对我忠诚,就像我对子瑜忠诚一样。’孙权称帝后,任命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字元逊(203-253),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诸葛瑾的儿子。年轻时就聪明过人,深受孙权的喜爱和器重。成年后拜为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一起侍奉太子孙登,讨论道艺。当时丹阳地势险阻,盗匪藏在山中,没有人敢担任太守。诸葛恪主动请命,嘉禾三年(234年)被任命为抚越将军,兼任丹阳太守,一举平定了丹阳。
诸葛恢:字道明(265-326),晋代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曾任安东将军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属下的从事中郎,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琅琊县人,其里籍疑似今琅琊镇窝龙村(传言因纪念诸葛祖籍得名),或疑似葛陂(今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南)。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时,以同乡身份召诸葛丰为属员,后举荐为侍御史。元帝提拔他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城因此有语曰:‘间何阔,逢诸葛。’就是说诸葛丰执法严正,害人者久阔而不相见。元帝嘉奖他的气节,加封诸葛丰为光禄大夫。当时侍中许章因皇帝宠幸,淫奢而不守法规,其属下犯事,牵连及之。诸葛丰上奏弹劾,正准备上奏,适逢许章私出,诸葛丰遂举符节令其下车,欲将其逮捕。许章逃入宫门,向天子求情。于是元帝收回诸葛丰的符节。诸葛丰不胜愤懑,上书辞职,元帝不许。此后所言益不被用。在位权贵多言其短,元帝降诸葛丰为城门校尉。最后上书弹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被元帝贬为庶人,终于家。
诸葛丰之后代迁居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黄疃一带),多有显者,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人。与诸葛亮同宗,最初担任尚书郎、荥阳县令。后来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因魏明帝厌恶他沽名钓誉而罢官。曹芳继位后复职,诸葛诞又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因讨伐毋丘佥等人叛乱而升任镇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为削弱其兵权而召入朝为司空,诸葛诞起兵反叛并投降吴国,在吴国出任左都护、大司徒、骠骑将军,封寿春侯,后被司马昭杀死。
诸葛融:字叔长,诸葛瑾的幼子。瑾死后,继承父亲的爵位。诸葛融宽待部属,深受部属爱戴,在吴国官至奋威将军。兄诸葛恪被诛,追兵围城,诸葛融吞金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
诸葛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代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当地已有葛姓,所以后来的葛姓劝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
秦代葛婴(陈涉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彻为其不平,遂赐其子孙为诸县侯,由此,后人劝诸’及‘葛’字,合姓‘诸葛’;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诸葛-注解
伯夷:伯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商朝末年的一位贤人,以不食周粟而饿死著称,被尊为圣贤,是儒家文化中忠孝的典范。
葛伯:葛伯是伯夷的后裔,封国灭亡后,其后人迁居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故改称诸葛。
琅琊郡:琅琊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阳都:阳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沂南县,是诸葛氏迁徙的重要地点。
有熊氏:有熊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族名,据传是黄帝的后代。
詹葛:詹葛是一个复姓,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发生在秦末,是推翻秦朝统治的重要事件。
葛婴:葛婴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大将,因战功被封侯,后因谗言被杀。
西汉文帝:西汉文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即汉文帝刘恒,他在位期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以智谋著称,是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
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重要战役。
蜀汉:蜀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刘备建立,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刘禅:刘禅是蜀汉后主,刘备的儿子,继位后继续使用诸葛亮的策略对抗魏国。
五丈原:五丈原是诸葛亮北伐时的重要战场,也是他病逝的地方。
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蜀汉末年的将领,在蜀汉灭亡时英勇抵抗。
诸葛瑾: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曾任孙权的大将军,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备。
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吴国的大臣,以治世有功著称。
诸葛恢:诸葛恢是晋代的人物,曾任安东将军司马睿属下的从事中郎,官至尚书右仆射。
诸葛丰:诸葛丰是西汉的人物,以刚直著称,曾任司隶校尉。
元帝:元帝是指西汉的汉元帝刘奭,他在位期间,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
诸葛诞:诸葛诞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人物,曾任扬州刺史,后反叛魏国投降吴国。
司马昭: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司马炎的父亲,最终篡魏建立晋朝。
琅邪郡:琅邪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诸葛-评注
历史来源的第一段讲述了诸葛姓氏的起源之一,即出自葛姓的改姓。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其一支后裔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故改称诸葛氏。这一段揭示了姓氏变迁与迁徙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社会家族迁徙和姓氏演变的历史现象。
第二段提到诸葛姓氏的另一个起源,即有熊氏的后裔,因读音讹误而改为诸葛氏。这反映了古代姓氏的演变可能受到语音变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姓氏与部族、宗族之间的联系。
第三段讲述了诸葛姓氏的第三个起源,即因封赐而改姓。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大将葛婴因战功被封为诸县侯,其后代以诸葛为姓。这一段强调了封赐在姓氏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姓氏与功绩、封号之间的联系。
诸葛亮作为诸葛家族的杰出代表,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隆中对’为刘备提供了统一全国的策略,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这段历史描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忠诚,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诸葛瞻、诸葛瑾、诸葛恪等家族成员的故事,展现了诸葛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采。诸葛瞻英勇抗敌,诸葛瑾忠诚于孙权,诸葛恪治国有方,这些人物的事迹丰富了诸葛家族的历史。
诸葛丰、诸葛诞等人的故事,反映了诸葛家族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诸葛丰的刚直不阿,诸葛诞的忠诚与反叛,都为诸葛家族的历史增添了色彩。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根据已知的资料,诸葛姓氏的望族居琅邪郡,这一地域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对诸葛家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