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蒙-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①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②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③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
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
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
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蒙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
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
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
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
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
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
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
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
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
承安五年进士。
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剩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
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
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
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
广西平南人。
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
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
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
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
终年55岁。
迁徙分布(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
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
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蒙-译文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姓。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官职叫做东蒙主,负责管理和主持蒙山的祭祀。这位官吏的后代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以山名作为姓,形成了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也有说法是双蒙),他们的后代就将封地的名字作为姓,形成了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①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②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姓。③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据《路氏疏传记》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蒙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觳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年中,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剩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迁徙分布(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蒙-注解
东蒙主:周朝时期官职,负责管理、主持祭祀蒙山,后成为蒙姓的来源之一。
蒙山:位于今山东省中部的一座山,是东蒙主祭祀的地点,也是蒙姓起源地之一。
高阳氏:古代部族名,颛顼所属的部族,蒙姓的来源之一。
蒙双:地名,夏朝时期颛顼后代被封于此,其后代以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蒙姓和双姓。
元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蒙古族建立,部分蒙古族后裔改姓蒙。
南诏国:古代云南地区的一个国家,蒙姓起源于此国,后进入中原。
安定:地名,今甘肃省定西一带,蒙姓后裔定居于此。
黄帝:华夏民族的始祖,蒙姓被认为是其直系后裔。
高阳帝:黄帝的嫡孙,蒙姓的始祖之一。
蒙骜:秦朝时期的名将,蒙姓家族名人。
赫赫有名的家族:指蒙姓家族在先秦时期非常著名。
安定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固原县,蒙姓家族望族所在。
蒙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为楚王制定新的典章制度。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典故,指蒙毅在秦朝担任上卿,为皇帝出谋划策,有很高的声望。
蒙古纲:金代女真进士,官至右副元帅,是金代的名将。
拜上帝会:太平天国前的一个宗教组织,蒙得恩曾参加。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的起点,蒙得恩参与其中。
百家姓:中国传统的姓氏书籍,蒙姓未列入前一百位。
颛顼:黄帝的孙子,夏朝时期被封,其后代以地名作为姓氏。
蒙双城:夏朝时期颛顼后代被封之地,是蒙姓的起源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蒙-评注
历史来源的第一段,讲述了蒙姓的起源之一,即以山名、官名为姓。这里提到的‘东蒙主’官职,体现了周朝时期对山岳的崇拜和对自然神的祭祀。这种官职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神灵的信仰。同时,官吏后代以山名为姓,体现了古代中国姓氏制度中官职与姓氏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土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段提到了蒙姓的另一个来源,即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这里的高阳氏,是夏朝时期的一个贵族部落,颛顼是其首领。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封地的归属感。这种姓氏的传承,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第三段详细描述了蒙姓的演变过程,包括他姓所改。这里提到的东蒙氏、蒙古氏以及南诏国姓蒙,都反映了蒙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尤其是元朝时期的蒙古氏,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体现了姓氏的简化趋势。
蒙姓始祖蒙双的记载,说明了蒙姓的源远流长。蒙姓中国人作为黄帝的直系后裔,这一记载体现了蒙姓与中华民族的深厚渊源,也体现了蒙姓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家族名人蒙觳、蒙恬、蒙毅等人的事迹,展现了蒙姓家族在历史上的辉煌。这些人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杰出贡献,也体现了蒙姓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家族精神。
迁徙分布的描述,虽然缺失,但可以推测蒙姓在古代中国的迁徙过程中,可能随着历史事件和战争等因素,逐渐分布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广泛的分布格局。
最后一段进一步阐述了蒙姓的起源,强调了黄帝和颛顼在蒙姓起源中的重要性。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