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翟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翟-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隗姓,以国名为氏。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翟姓。据《国语注》所载,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狄姓,后改为翟(Dí音狄)姓。

出自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音宅)。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其后以国为氏。

出自张姓改翟而来。据《知足集斋集》所载,安徽泾县之翟姓,原姓张。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①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②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家族名人翟横:战国时魏国大臣。出身权贵之家,曾为魏国相,曾举荐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于魏文侯,皆受重用,并有功绩。魏襄王时,欲联合齐秦抗楚,而与楼鼻发生矛盾。曾欲杀张仪,因张仪施计而未遂。

翟公:西汉时人。初为廷尉,宾客盈门;被贬后,门庭冷落;后复职,宾客又欲前往。翟公于是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翟酺:广汉雒人,东汉官吏、学者。四世传《诗》,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试策第一。历官酒泉太守、京兆尹、将作大匠,曾上疏安帝任用外戚,击斩叛羌,威名大震。有《援神锡命解诂》。

翟义:方进少子,西汉末期大臣。年二十任南阳都尉,后升任弘农河内东郡太守。王莽摄政后,举兵讨伐。后被击败,并夷灭三族。

翟汤:寻阳人,晋代名士。笃行纯素,仁让廉洁。耕而后食,拒受馈赠。盗匪闻其名,皆不敢犯。

翟让:东郡韦城(今河南省长垣)人,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因犯死罪,逃至瓦岗,聚众起义,是瓦岗军初期首领。李密投瓦岗军后,杀张须陀,克兴洛仓,开仓济饥,声势大振。翟让有意让贤,并推李密为魏公,自任司徒,封东郡公。不久被李密谋杀。

翟銮:山东诸城人,明代大臣。弘治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后以吏部右侍郎入值文渊阁参予内阁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升为内阁首辅(即宰相),因魏忠贤排挤,不久致仕还乡。

翟灏:浙江省仁和(今杭州)人,清代学者。乾隆年间进士,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工诗,亦长于考证。有《湖山便览》、《四书考异》、《艮山杂志》等。

翟方进:汝南上蔡人,西汉大臣。家世微贱,后与继母赴长安拜师学习。历任朔方太守、丞相司直、御史大夫,于公元前十五年荣升丞相,封高陵侯。后因皇室内争,被迫自杀。

翟汝文:丹阳(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官吏、书画家。进士出身,历任秘书郎、参知政事。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善画道释人物及山水。

翟院深:北海营丘(今山东省淄博)人,宋代画家。学李成,工画山水,摹效作画,几可乱真。

翟王宣:河南省洛阳人,明代大臣。天顺进士,任山西巡抚兼督雁门诸关时,使流亡者陆续回归,未走者生计有着,得百姓称道。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翟凤翥:山西省闻喜人,清初大臣。顺治年间进士,以明习法律见称,累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职期间,治狱以宽厚为主,修葺学宫书院,戏课农桑。

翟云升:山东省东莱人,清代学者。道光进士。性嗜古、工诗,尤精隶书。有《隶篇》、《五经岁遍斋诗稿》、《说文辨异》等。

翟大坤:清代嘉兴人,与其子翟继昌皆为山水画家。其女翟曹娥为女书画家。

迁徙分布据《元和姓纂》所载,翟姓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两汉时,见诸史册之翟姓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今属河南省)人,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今陕西省渭南)人,翟牧为沛(今属江苏省)人,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今四川省广汉)人……。

这就说明,在两汉之际,翟姓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姓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姓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

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省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际,翟姓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姓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翟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姓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且今北京一带已有翟姓人定居。

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姓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今广东省惠阳)人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姓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姓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姓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姓人。

明初,山西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姓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姓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翟-译文

1、出自隗姓,以国名为姓。隗原本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期,赤狄人在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活动,被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规模进攻赤狄,灭掉了翟国,翟人大多成为晋国臣民,逐渐与晋人融合。翟人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称为翟姓。据《国语注》记载,新安的翟姓,是春秋时期赤翟(即赤狄)的后代,原本以种名为姓,后来改为翟姓。

2、出自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记载,上古时期,北方有翟族(后来称为翟国)。翟国是远古时期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春秋时期,翟国被晋国灭掉,后来晋国又被韩、赵、魏三国灭掉,到战国时期,这三国又先后被秦国灭掉。在这漫长的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逃到各地定居。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北方人读作(Dí音狄),南方人读作(Zhái音宅)。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周成王封他的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他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

4、出自张姓改姓而来。据《知足集斋集》记载,安徽泾县的翟姓,原本姓张。

5、出自其他民族改姓而来:①白族中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录为翟姓。②现在瑶、满、蒙古、回等民族都有这个姓。

家族名人翟横: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出身于权贵家庭,曾担任魏国相,曾推荐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给魏文侯,都受到重用,并有功绩。魏襄王时期,想要联合齐、秦对抗楚国,与楼鼻发生矛盾。曾想杀张仪,但因张仪的计谋而未能成功。

翟公:西汉时期的人。最初担任廷尉,门庭若市;被贬谪后,门庭冷落;后来复职,宾客又纷纷前来。翟公于是在大门上贴出告示说:‘一死一生,方知交情。一贫一富,方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方显。’

翟酺:广汉雒人,东汉时期的官吏、学者。四代传承《诗经》,喜好《老子》,尤其擅长图纬天文历算,考试排名第一。历任酒泉太守、京兆尹、将作大匠,曾上疏安帝,任用外戚,击斩叛羌,威名远扬。有《援神锡命解诂》。

翟义:方进的小儿子,西汉末期的大臣。二十岁时担任南阳都尉,后来升任弘农河内东郡太守。王莽摄政后,起兵讨伐。后来被击败,并被灭族。

翟汤:寻阳人,晋代的名士。行为纯朴,仁爱廉洁。耕种而后食,拒绝接受馈赠。盗匪听到他的名字,都不敢侵犯。

翟让:东郡韦城(今河南省长垣)人,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首领。因为犯死罪,逃到瓦岗,聚集众人起义,是瓦岗军初期的首领。李密加入瓦岗军后,杀死张须陀,攻克兴洛仓,开仓救济饥民,声势大振。翟让有意让贤,推荐李密为魏公,自己担任司徒,封为东郡公。不久后被李密谋杀。

翟銮:山东诸城人,明代的大臣。弘治年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后来以吏部右侍郎的身份进入文渊阁参与内阁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升任内阁首辅(即宰相),因为被魏忠贤排挤,不久后辞官回乡。

翟灏:浙江省仁和(今杭州)人,清代的学者。乾隆年间进士,担任金华、衢州府学教授。擅长作诗,也长于考证。有《湖山便览》、《四书考异》、《艮山杂志》等。

翟方进:汝南上蔡人,西汉的大臣。家世贫贱,后来与继母一起到长安拜师学习。历任朔方太守、丞相司直、御史大夫,公元前十五年荣升为丞相,封为高陵侯。后来因为皇室内斗,被迫自杀。

翟汝文:丹阳(今属江苏省)人,宋代的官吏、书画家。进士出身,历任秘书郎、参知政事。风度翩翩,好古博雅,精通篆、籀。擅长画道释人物及山水。

翟院深:北海营丘(今山东省淄博)人,宋代的画家。学习李成,擅长画山水,模仿作画,几乎可以乱真。

翟王宣:河南省洛阳人,明代的大臣。天顺年间进士,担任山西巡抚兼督雁门诸关时,使流亡者陆续回归,未走者生计有着,受到百姓称道。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翟凤翥:山西省闻喜人,清初的大臣。顺治年间进士,以精通法律著称,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职期间,治理狱事以宽厚为主,修缮学宫书院,提倡农桑。

翟云升:山东省东莱人,清代的学者。道光年间进士。性喜古,擅长作诗,尤其精通隶书。有《隶篇》、《五经岁遍斋诗稿》、《说文辨异》等。

翟大坤:清代嘉兴人,与其子翟继昌都是山水画家。其女翟曹娥是女书画家。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翟姓在春秋时期居住在北地(现在的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后来被晋国所灭。到了秦朝时期,翟姓的子孙分散到了今天的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的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做翟楼的新,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个叫做翟横,这说明在秦朝以前,翟姓的人已经分布到了今天的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在两汉时期,史册中记载的翟姓人很多,比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是上蔡(现在属于河南省)人,廷尉翟公是下圭阝(现在属于陕西省渭南)人,翟牧是沛(现在属于江苏省)人,京兆尹翟荫是南阳(现在属于河南省)人,东汉时期的翟西甫是广汉雒(现在属于四川省广汉)人……。这表明,在两汉时期,翟姓的人已经西迁到了陕西,南迁到了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居在汝南、南阳的翟姓非常兴盛,后来经过繁衍发展,最终形成了翟姓的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在这个时期,庐江寻阳(现在属于湖北省黄梅)的翟汤家族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儿子翟庄、孙子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都在当时很有名,并且名声流传至今。

隋唐时期,翟姓在北方仍然很兴盛,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姓尤为兴盛。五代十国到两宋时期,翟姓在史册中记载的名人很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姓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仍然非常旺盛,而且现在北京一带已经有翟姓人定居。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姓也已经初具规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的学者惠州归善(现在属于广东省惠阳)人翟逢亨,这表明当时已经有翟姓人定居在我国南端的广东。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经被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战火连天,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翟姓人繁衍得比较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姓人为躲避战火,辗转于南方各省,使得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姓人。

明初,山西的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了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的翟姓有迁居东三省的,沿海的翟姓也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海外他乡。

如今,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是河北、山东两省的翟姓较多,上述两省的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翟-注解

隗姓:隗姓起源于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是翟姓的一个分支。隗姓与翟姓的渊源关系密切,都是赤狄人的姓氏。

赤狄:赤狄是春秋时期活跃在中原北部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被晋国灭掉。

晋国: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翟姓:翟姓起源于赤狄人,后来成为姓氏之一,分为北方读狄(Dí音狄)和南方读宅(Zhái音宅)两种读音。

黄帝轩辕氏:黄帝轩辕氏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人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翟国:翟国是远古时期黄帝的后裔建立的,后来被晋国灭掉。

周成王:周成王是周朝的第二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封次子于翟。

张姓:张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

白族: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瑶族: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翟横:翟横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有举荐贤才的功绩。

翟公:翟公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他的名言‘一死一生,乃知交情’流传至今。

翟酺:翟酺是东汉时期的官吏和学者,擅长天文历算。

翟义:翟义是西汉末期的官员,曾举兵讨伐王莽。

翟汤:翟汤是晋代的名士,以廉洁著称。

翟让:翟让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首领,后来被李密谋杀。

翟銮:翟銮是明代的大臣,曾任内阁首辅。

翟灏:翟灏是清代的学者,擅长考证。

翟方进:翟方进是西汉的大臣,曾任丞相。

翟汝文:翟汝文是宋代的官员和书画家,擅长篆、籀。

翟院深:翟院深是宋代的画家,擅长画山水。

翟王宣:翟王宣是明代的大臣,曾任山西巡抚。

翟凤翥:翟凤翥是清初的大臣,曾任福建布政使。

翟云升:翟云升是清代的学者,擅长隶书。

翟大坤:翟大坤是清代的画家,与其子翟继昌都是山水画家。

元和姓纂:《元和姓纂》是一部唐代编撰的姓氏学著作,由林宝编纂,收录了大量的姓氏起源和迁徙分布信息,对于研究姓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的一个阶段,以诸侯争霸为特点。

北地:北地,古代地名,指地理位置在北方的地方,此处指今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

晋:晋,古代国家名,指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秦,古代国家名,指秦国,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江南: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此处指今江苏省一带。

齐:齐,古代国家名,指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

魏:魏,古代国家名,指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河南:河南,古代地名,指今河南省。

山东:山东,古代地名,指今山东省。

山西:山西,古代地名,指今山西省。

两汉:两汉,指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是汉朝的延续。

廷尉:廷尉,古代官职,掌管司法审判。

沛:沛,古代地名,指今江苏省沛县。

京兆尹:京兆尹,古代官职,掌管京兆地区的行政。

南阳:南阳,古代地名,指今河南省南阳市。

广汉雒:广汉雒,古代地名,指今四川省广汉市。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

汝南:汝南,古代地名,指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

南阳郡望:南阳郡望,指翟姓在南阳地区形成的姓氏聚居地。

庐江寻阳:庐江寻阳,古代地名,指今湖北省黄梅县。

隋唐:隋唐,指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指唐朝灭亡后,中国分裂为多个政权统治的时期。

两宋:两宋,指北宋和南宋两个朝代,是宋朝的延续。

惠州归善:惠州归善,古代地名,指今广东省惠州市。

广东:广东,古代地名,指今广东省。

蒙古人:蒙古人,指蒙古族,是元朝的建立者。

长江两岸:长江两岸,指长江的南北两岸地区。

河北:河北,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

皖:皖,古代地名,指今安徽省。

赣:赣,古代地名,指今江西省。

苏:苏,古代地名,指今江苏省。

浙:浙,古代地名,指今浙江省。

两湖:两湖,指今湖南省和湖北省。

两广:两广,指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指山西省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是明初大规模移民的象征。

东三省:东三省,指今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台湾:台湾,指我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东南沿海。

南洋:南洋,指东南亚地区,此处指海外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翟-评注

迁徙分布的记载,为我们展现了翟姓在中国历史上的迁徙轨迹。首先,《元和姓纂》的记载揭示了翟姓的起源地,即在春秋时期世居北地,今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这一记载不仅表明了翟姓的古老历史,也反映了其与北方地区的深厚渊源。

翟姓在秦灭六国后,子孙分散到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这一迁徙过程体现了秦朝统一后对地方姓氏的重新分布。史料中提到的齐国有翟楼新,魏国有翟横,说明在秦代以前,翟姓已经扩散到河南、山东、山西一带,这表明翟姓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

两汉时期,翟姓在史册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的籍贯表明翟姓已扩散至河南省上蔡等地。此外,翟牧的籍贯为江苏省沛县,京兆尹翟荫为河南省南阳,东汉时翟西甫为四川省广汉,这些记载显示了翟姓在两汉时期已经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期,翟姓在汝南、南阳地区繁衍兴盛,形成了翟姓的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翟汤家族的崛起,尤其是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的名垂青史,进一步证明了翟姓在这一时期的繁荣。

隋唐之际,翟姓在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继续兴盛。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翟姓名人众多,分布广泛,不仅北方的河南、山东保持旺盛,今北京一带也有翟姓人定居,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翟姓也已初具规模。

宋末元初,北方战乱,翟姓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得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姓人。明初,山西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多个省份,进一步扩大了翟姓的分布范围。

清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翟姓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沿海翟姓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这些记载展示了翟姓在近代的迁徙历程。

如今,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河北、山东两省尤为集中,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翟姓作为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的姓氏,人口数量可观,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这一分布格局体现了翟姓在历史上的迁徙、繁衍和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6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