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耿-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
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
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
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
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
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
后来为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
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家族名人1、耿寿昌,西汉理财家、历算家,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在西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谷价。
后封关内侯。精通数学,删补《九章算术》。又铸浑天仪观天象,有《月行帛图》等。
2、耿纯(?—公元37年),字伯山,臣鹿宋子(今赵县东北)人。
耿纯在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刘秀在河北奔波时,耿纯亲率宗族宾客2000余人,一些老弱病者带着棺木等追随。
刘秀拜耿纯为前将军后,势力逐渐强盛,达数万人之多。
刘秀称帝后,大封功臣,封耿纯为高阳侯。
公元26年,真定王刘杨谋反,刘秀密令耿纯来真定处理。
耿纯只带百余名兵士来到河北,住在传舍,邀刘杨相见。
由于耿纯的母亲是真定宗室之女,刘杨自恃人众势强,便应邀前往传舍。
耿纯在传舍开始以礼相待,请刘杨兄弟a等入内,等众人坐定后,耿纯突然下令诛杀刘杨兄弟,使真定城内大为震惊,但又不敢乱动。
耿纯就这样干净利落地解决了真定王刘杨谋反的问题后,便回洛阳复命去了。
公元30年,刘秀令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耿纯原是高阳侯,在改封为东光侯后,立即到东光就国,在诸侯中起了带头作用。
公元32年,耿纯复任东郡太守,公元37年,耿纯病逝于东郡太守任上。
东汉永平年,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图画28将于南宫云台,史称云台28将,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位列第十三,是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3、耿弇,东汉名将。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
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任大将军。
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4、耿恭,东汉将领。
字伯宗,陕西扶风人。
明帝时,任戊己校尉。
后驻西域疏勒城遭北匈奴围攻,坚守不屈。
建初元年,汉军来援,率领坚持到最后的26人与援军会合,且战且行,奋战三月,到玉门关时所部生还的仅13人。
当时称他“节过苏武”。
5、耿秉(?—公元91年),东汉将领。
字伯初,陕西扶风人。
明帝时,任驸马都尉。
永平17年,与窦固率兵击败北匈奴。
后任征西将军。
永元元年与窦宪率兵击败北匈奴,封美阳侯。
6、耿湋,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人。
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
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
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7、耿京,南宋著名抗金农民起义军领袖,济南人,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后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
8、耿奉训,元代良吏,天历初知荆门,善决狱,有循声。
岁饥,出俸资募富商米,活饥民五万余。
迁徙分布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
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
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
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
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
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
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
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
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
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
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耿-译文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姓。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姓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①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②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③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⑤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1、耿寿昌,西汉理财家、历算家,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在西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谷价。后封关内侯。精通数学,删补《九章算术》。又铸浑天仪观天象,有《月行帛图》等。
2、耿纯(?—公元37年),字伯山,臣鹿宋子(今赵县东北)人。耿纯在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刘秀在河北奔波时,耿纯亲率宗族宾客2000余人,一些老弱病者带着棺木等追随。刘秀拜耿纯为前将军后,势力逐渐强盛,达数万人之多。刘秀称帝后,大封功臣,封耿纯为高阳侯。公元26年,真定王刘杨谋反,刘秀密令耿纯来真定处理。耿纯只带百余名兵士来到河北,住在传舍,邀刘杨相见。由于耿纯的母亲是真定宗室之女,刘杨自恃人众势强,便应邀前往传舍。耿纯在传舍开始以礼相待,请刘杨兄弟等入内,等众人坐定后,耿纯突然下令诛杀刘杨兄弟,使真定城内大为震惊,但又不敢乱动。耿纯就这样干净利落地解决了真定王刘杨谋反的问题后,便回洛阳复命去了。公元30年,刘秀令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耿纯原是高阳侯,在改封为东光侯后,立即到东光就国,在诸侯中起了带头作用。公元32年,耿纯复任东郡太守,公元37年,耿纯病逝于东郡太守任上。东汉永平年,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图画28将于南宫云台,史称云台28将,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位列第十三,是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3、耿弇,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4、耿恭,东汉将领。字伯宗,陕西扶风人。明帝时,任戊己校尉。后驻西域疏勒城遭北匈奴围攻,坚守不屈。建初元年,汉军来援,率领坚持到最后的26人与援军会合,且战且行,奋战三月,到玉门关时所部生还的仅13人。当时称他‘节过苏武’。
5、耿秉(?—公元91年),东汉将领。字伯初,陕西扶风人。明帝时,任驸马都尉。永平17年,与窦固率兵击败北匈奴。后任征西将军。永元元年与窦宪率兵击败北匈奴,封美阳侯。
6、耿湋,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人。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7、耿京,南宋著名抗金农民起义军领袖,济南人,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后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
8、耿奉训,元代良吏,天历初知荆门,善决狱,有循声。岁饥,出俸资募富商米,活饥民五万余。
耿姓的发源地是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从商朝、周朝到秦朝,耿姓逐渐散居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西汉时期,耿姓开始崭露头角,其中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封为关内侯,他的子孙就留在了长安(现在的陕西省西安),还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现在的陕西省富平县)的耿定也见于史册。
汉武帝时期,将郡国中的官吏和豪杰迁徙到扶风茂陵(现在的陕西省兴平东北),当时巨鹿(现在的河北省)的耿姓一支以两千石官吏的身份迁往那里。
这支耿姓传到东汉的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诞生了,他有六个儿子:耿×、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他们个个都有显赫的军功,威震四方,而且他们的后代也不甘落后,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从光武帝中兴到汉末建安年间,这支耿姓家族出了两位大将军,九位将军,十三位卿,十九位列侯,有三位娶了皇家公主,有一位嫁入皇家并成为皇后,还有数十位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
这支耿姓非常显赫,甚至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现在的河北省赵县)的耿纯家族(他们家族有五位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这支耿姓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耿国的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的玄孙耿援也被灭族,只留下了耿援的孙子耿弘这一支。
另外,耿纯起事时,带领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来他的家族被留在了蒲吾(现在的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耿姓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相当兴旺,并在这三个地方形成了耿姓的郡望。这个时期的耿姓也有迁居到现在的江苏、安徽等江南地区的。
宋元时期,耿姓在江南地区的分布更广,但家族规模较小,势力较弱。
明初,山西的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
明末,耿仲明从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现在的辽宁省盖县境内)。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随着闯关东的风潮迁往东北。
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在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地较多,这八个省的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耿-注解
子姓:子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商朝,是商朝王室的姓氏之一,代表着贵族血统。
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以商汤建立商朝为始,以周武王灭商为终。
祖乙:祖乙是商朝的一位君王,商朝的第十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
邢邑:邢邑是商代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古代读做耿。
盘庚:盘庚是商朝的一位君王,商朝的第十三位君主,他迁都到毫,使得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
耿:耿是一个姓氏,源自商代时期邢邑的居民,后来成为姓氏。
姬姓: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周朝,是周朝王室的姓氏之一。
耿国:耿国是商代末年存在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
周室:周室指的是周朝王室,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诸侯国:诸侯国是指周朝时期分封给诸侯的国家,诸侯国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晋国:晋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春秋五霸之一。
常平仓:常平仓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粮食储备制度,用于平抑谷价,保障社会稳定。
浑天仪:浑天仪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用于观测天象。
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25年-220年。
刘秀: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即光武帝,他在位期间,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云台28将:云台28将是东汉时期的一个称号,指的是东汉开国功臣中的28位将领。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唐代的一个文学团体,成员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抗金:抗金是指南宋时期抵抗金朝侵略的斗争,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1127年至1279年。
元: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1271年至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
迁徙分布:指家族或人群的迁移和分布情况。
发祥地:指一个家族或文化起源的地方。
河南温县:今河南省温县,是耿姓的发源地。
商、周、秦:商朝、周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
西汉: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耿寿昌:西汉时期著名人物,被封为关内侯。
赐爵:皇帝赐予的爵位,表示荣誉和地位。
关内侯:古代爵位之一,是侯爵的一种。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古代都城。
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古代地名。
巨鹿:今河北省,古代地名。
二千石官吏:古代官职,指官阶较高的官员。
耿况:东汉时期著名人物,耿姓家族的杰出代表。
中兴汉室:指汉朝在王莽篡位后,光武帝刘秀恢复汉朝统治。
军功显赫:指在军事上立下显著的功勋。
威震四夷:指声威震慑四方,使外族敬畏。
光武中兴: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朝统治的事件。
汉末建安: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即公元196年-220年。
大将军:古代官职,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将军:古代官职,指军队中的将领。
卿:古代官职,指中央政府的官员。
列侯:古代爵位之一,是侯爵的一种。
皇家公主:皇帝的女儿。
皇后:皇帝的正妻。
中郎将:古代官职,指军队中的将领。
抚羌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边疆地区的将领。
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一个州的官员。
二千石:古代官职,指官阶较高的官员。
冀、鲁、豫:冀州、鲁国、豫州,古代地名,分别对应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
闯关东:指中国北方人民向东北地区迁移的历史事件。
东北三剩:指中国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份,即辽宁、吉林、黑龙江。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一棵古槐树,是明朝时期大量移民的象征。
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古代地名。
康乾年间:指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即公元1661年-1795年。
姓氏排行:指根据人口数量对姓氏进行排名。
汉族: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耿-评注
迁徙分布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此句开篇点明了耿姓的发源地及其在古代的迁徙分布情况,反映了姓氏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发祥地’一词凸显了姓氏的历史渊源,而‘历商、周至秦’则展现了耿姓随历史变迁而发展的脉络,体现了姓氏的历史连续性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性。
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这段文字描述了耿姓在西汉时期的发展,‘始崭露头角’和‘最为著名’体现了耿姓在这一时期的崛起。耿寿昌被封爵,不仅提升了个人地位,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子孙遂留居长安’说明了耿姓在长安地区的定居,反映了姓氏在地域上的集中和影响力。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
此句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迁徙,耿姓中的一支因官职身份而得以迁徙,这不仅是对个人荣誉的肯定,也体现了姓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二千石官吏’这一官职表明了耿姓在政治上的地位,‘迁于该地’则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重要传播。
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
这段文字描绘了东汉时期耿姓家族的显赫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强调了耿姓在历史上的辉煌。‘膝下六子’则是对家族成员的介绍,展现了家族的繁衍和传承。
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
此句赞扬了耿姓家族在汉室中兴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军功显赫’和‘威震四夷’凸显了家族的军事才能和影响力。‘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则是对家族传承的肯定,展现了家族的持续辉煌。
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
这段文字详细列举了耿姓家族在东汉时期的辉煌成就,‘大将军’、‘将军’、‘卿’等官职体现了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娶皇家公主’和‘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则说明了家族与皇室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家族的地位。
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
此句对比了耿姓家族与同时期其他家族的显赫地位,‘光芒四射’和‘压倒了’表达了耿姓家族的强大。‘一门五侯’则是对耿纯家族的赞誉,同时也凸显了耿姓家族的卓越。
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
这段文字描述了耿姓家族在东汉末期的遭遇,‘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揭示了家族面临的巨大危机。‘被曹操诛灭三族’和‘被灭族’则是对家族成员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残酷。
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此句补充了耿纯家族的历史,‘起事时’和‘被留居’展现了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和适应。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
这段文字讲述了耿姓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繁衍得颇为兴盛’和‘形成耿姓郡望’体现了姓氏在地域文化中的影响力。
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此句说明了耿姓在江南地区的分布,‘徙居’一词体现了姓氏的迁徙性和地域文化的交融。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
这段文字描述了耿姓在宋元时期的分布情况,‘分布更广’和‘族小势微’反映了姓氏在历史变迁中的兴衰。
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
此句讲述了耿姓在明朝初年的迁徙,‘洪洞大槐树’成为历史记忆中的重要标志,‘分迁’则体现了姓氏的分散和地域文化的传播。
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
此句描述了耿姓在明末的迁徙,‘由山东迁居辽东’展现了姓氏的迁徙性和地域文化的扩散。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剩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这段文字概述了耿姓在清朝及以后的发展,‘闯关东’成为历史记忆中的重要事件,‘全国分布较广’和‘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则是对耿姓人口分布的详细描述,反映了姓氏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此句总结了耿姓在当代中国姓氏中的地位和人口分布,‘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和‘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是对耿姓在当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定位,体现了姓氏的历史积淀和当代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