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白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白-原文

历史来源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

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

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

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出自姬姓。

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

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

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

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以地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皇帝赐姓。

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

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

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

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

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

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鍠:白居易之祖父。

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

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

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

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

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

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

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

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迁徙分布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

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

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

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

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

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

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鍠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

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

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

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

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

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

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白-译文

历史来源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白公胜的后人,以封地的名字作为姓氏。根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代陆终娶了鬼方氏为妻,生下了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被赐姓芈。季连的后代熊绎在荆山一带建立了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在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为作为晋军攻打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将熊胜召回国内,任命他为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但晋国攻打郑国时,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为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惠王,并试图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失败了。他自杀后,他的子孙便以祖辈封地的名字作为姓氏,称为白姓,这就是河南的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姓氏的。

出自姬姓。周太王第五代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有儿子孟明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西乞术,一个叫白乙丙。根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记载,春秋时期白乙丙担任秦国大夫,他的后代以他们的名字作为姓氏,这就是秦国的白姓,也就是陕西的白姓。

据《姓氏寻源》和《元命苞》记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他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他的子孙便以‘白’作为姓氏,称为白姓。

以地名为姓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唐朝设置了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当地居民以地名作为姓氏,称为白姓。

皇帝赐姓。例如元朝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朝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还有元代的回回世家伯笃那丁,他的儿子察汗被赐姓白氏。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①例如回族白姓,是由易卜拉欣的后代,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作为姓氏而来。因为易卜拉欣也译作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所以后裔多以伊、白、拉、金作为姓氏。②据《台北县氏族略》记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是改姓而来的。③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④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⑤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都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是孟明视的儿子,一说为蹇叔的儿子,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前627年,在孟明视的率领下,白乙丙和他的哥哥西乞术率兵攻打郑国,灭掉了滑国,在回程途中经过崤山,遭到晋军的伏击,被歼灭,三位将领都被俘虏。后来被释放回国,白乙丙等人知耻而后勇,三年后,再次率兵攻打晋国,渡河焚船,大败晋军。白乙丙后来积功升为大夫,他的后代以此为荣,于是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的人,称为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和经济思想家。他主张减轻税收、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被封为武安君。善于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因遭人嫉妒而自杀。白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人,历任进侍中、中书令等官职,并赐予田地在韩城。白鍠:白居易的祖父。自幼好学,擅长文章,尤其擅长五言诗,有十卷诗集,十七岁就考中明经,官至河南府巩县令。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两种最有名。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划策,特别为大运河的畅通做出了贡献。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对清朝和袁世凯,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出身奴隶,一呼百应,聚集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白行简:白居易的弟弟,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擅长辞赋,但作品未能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似杂录。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的堂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被诏封为紫清真人。博学多才,擅长书法和绘画,著有《海琼集》等。白景亮:元朝南阳人,通晓法律,擅长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姓最早起源于陕西、河南一带。在战国时期,河南的白姓(其中一支是白公胜的后代)迁移到了陕西等地。据记载,白公胜的儿子首先迁移到了秦国,在今天的陕西地区发展和繁衍。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封白起的儿子白仲为山西太原的官,他的后代就在太原定居。魏晋南北朝时期,白仲的后代形成了太原的望族,他们有的人迁到了陕西的韩城、渭南;有的人迁到了湖北的襄阳;还有的人迁到了河南的洛阳,都在当地发展得非常旺盛。隋朝以后,白姓有了更多的新的成员加入(就像‘寻根溯源’中所提到的),使得白姓家族变得更加繁茂和庞大。唐朝时,白仲的后代白温迁移到了华州的下邽(现在的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鍠居住在郑州(现在的河南省);白锽的孙子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晚年他在河南省的洛阳香山居住,成为了白姓迁往洛阳的始祖,他的后代在河南各地繁衍,形成了壮观的景象。五代时期,白姓迁移到了古时的南阳,后来在当地繁衍旺盛,成为了当地的望族,并以‘南阳’作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家族成员为了避免金人和蒙古军队的南下,纷纷迁移到了南方。但总体来看,白姓仍然以北方为主要居住地。明朝时,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的一部分,被分迁到了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朝初年开始,福建和广东的白姓陆续迁移到了台湾,进而有部分人移居海外。现在,白姓在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份的人口最多,这四个省份的白姓人口大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现在中国姓氏排行中排在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大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白-注解

芈姓:芈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源自黄帝的后代,是楚国的国姓。在古代,姓氏往往与封地、官职相关联,芈姓因此与楚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颛顼帝:颛顼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后代,被尊为上古时期的一位圣王。

封邑:封邑是指古代君主赐予功臣或亲王的土地和人民,作为他们的封地。

元和姓纂:《元和姓纂》是唐代的一部姓氏学著作,对姓氏的起源和发展有详细的记载。

尚龙录:《尚龙录》是一部古代的姓氏书,记载了许多姓氏的起源和传承。

鬼方氏:鬼方氏是古代的一个部族名称,与颛顼帝的后裔有关。

季连:季连是楚国的始祖,是颛顼帝的后裔。

荆山: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楚国的发源地。

丹阳:丹阳是楚国的古都,位于今湖北省。

武王:武王是楚国的君主,楚武王熊通是第一位自封为武王的君主。

郢:郢是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楚平王:楚平王是楚国的君主,在位期间发生了太子建被杀的事件。

太子建:太子建是楚平王的儿子,因参与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

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帮助吴王阖闾攻灭楚国。

巢大夫:巢大夫是楚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巢地。

白邑:白邑是楚国的封地,位于今河南省。

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与楚国多次交战。

子西:子西是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

政变:政变是指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行为。

惠王:惠王是楚国的君主,楚平王的孙子。

姜姓:姜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源自炎帝。

炎帝:炎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白阜:白阜是炎帝时期的一个大臣,擅长治水。

水脉:水脉是指水流的路径和规律。

白州:白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纥城:纥城是元代的西域地名。

察罕:察罕是元代的西域人,被赐姓白。

北斗努:北斗努是明代的元人,被赐姓白。

阿都拉:阿都拉是明代的元人,被赐姓白。

伯嘉律:伯嘉律是明代的元人,被赐姓白。

伯笃那丁:伯笃那丁是元代的回回世家,其子察汗被赐姓白。

易卜拉欣:易卜拉欣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在回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突厥:突厥是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建立了突厥汗国。

白元光:白元光是唐代的突厥人,改姓白。

犹太人: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

裕固族:裕固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土族:土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白乙丙:白乙丙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是白姓的得姓始祖。

孟明视:孟明视是白乙丙的父亲,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

蹇叔:蹇叔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与白乙丙有关。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

武安君:武安君是白起的封号,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

水利家:水利家是指专门从事水利建设和研究的专家。

经济思想家:经济思想家是指对经济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

白居易: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魔”。

左拾遗:左拾遗是唐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监察官吏。

左赞善大夫:左赞善大夫是唐代的一个官职,负责顾问皇帝。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风格,强调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朴素文风:朴素文风是指文学作品的文风朴实无华,不事雕琢。

迁徙分布: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里特指白姓的迁移和分布情况。

白姓:中国的一个姓氏,起源较早,分布广泛。

陕西: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西北部,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河南: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诸侯割据的时期。

白公胜:战国时期的一个人物,姓白,名胜,是白姓的一个分支。

秦国:战国七雄之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始皇:即秦始皇,名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白起:秦朝著名的军事家,被封为武安君。

山西太原: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山西省,历史悠久。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是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太原郡望:指太原地区成为白姓的一个主要聚居地。

韩城: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

渭南: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

湖北襄阳: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湖北省西部。

河南洛阳: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是古代帝都之一。

隋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大约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

寻根溯源:寻找家族的起源和根。

华州下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部。

郑州: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河南省中部。

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个山区。

五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是十个短命朝代的总称。

南阳: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宋元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368年,包括宋朝和元朝。

金人:指金朝的统治者,原为女真族。

蒙古军队:指蒙古帝国的军队。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大约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

山西大槐树移民:指明朝时期,从山西大槐树出发,向全国各地迁移的一次大规模移民。

闽、粤:指福建省和广东省,这两个地区在历史上以移民著称。

台湾: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岛屿。

四川: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西南部。

山西: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北部。

姓氏排行:指按照姓氏的人口数量或历史地位进行排名。

汉族: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白-评注

迁徙分布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这一开篇即点明了白姓的起源地,陕西和河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也暗示了白姓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这里提到了白公胜这一历史人物,他是白姓的重要先祖,其迁徙行为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和人口流动的特点。

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这一段描述了白姓在秦国的繁衍,秦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统一性和中央集权的特点对白姓的迁徙和繁衍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这一段展现了白姓与秦朝的关系,白仲被封于太原,标志着白姓在山西的扎根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这段文字揭示了白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趋势,太原郡望的形成和白姓在各地的繁衍,体现了白姓的迁徙与地方文化融合的特点。

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这里提到了隋代对白姓的注入,以及“寻根溯源”这一概念,强调了白姓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和对家族繁衍的重视。

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鍠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这一段详细描述了白姓在唐朝的迁徙和繁衍,特别是白居易这一历史人物,他的迁洛和后代的分衍,使得白姓在河南地区的影响更加深远。

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这里提到了白姓在五代时期的迁徙,南阳作为望族的形成,反映了白姓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和文化传承。

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这一段描述了宋元时期白姓的迁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民族迁徙的历史背景。

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这一句总结了白姓的迁徙分布,北方作为白姓的主要居地,体现了白姓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这里提到了明朝时期白姓的迁徙,山西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对白姓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这一段描述了白姓在清初的迁徙,以及向台湾和海外的迁移,反映了白姓的迁徙范围不断扩大。

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这一句总结了白姓的当代分布,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成为白姓的主要聚集地,体现了白姓的迁徙和繁衍。

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这一句对白姓在当代中国的地位进行了概述,表明了白姓在人口中的比例和影响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5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