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申屠-原文
历史来源1、为上古舜帝的后代。
初为胜屠氏,后因古代“胜”与“申”两字同音,故俗称申屠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裔孙四岳的后代。
夏朝时,四岳之后被封于申,为侯爵位,世称申侯。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先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后来又宠幸美女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
申侯对此大为不满,便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
敌兵压境,周幽王赶紧点燃烽火,召唤各国诸侯前来援救,可是等来等去,一路援军也没有来。
原来,褒姒虽美,却难得开口一笑。
为此周幽王立下重赏:凡能够使褒姒开口一笑者赏赐千金。
有小人就出了个馊主意,叫周幽王点起烽火戏弄诸侯。
周幽王依计而行,果然引得各国诸侯来时急如星火,去时败兴而归,乱哄哄,闹嚷嚷,倒也使褒姒笑过几次。
可是一来二去,诸侯们也学乖了,所以到后来来的诸侯越来越少了。
这次真的情况紧急,各国诸侯却以为周幽王又在做游戏,所以都不肯来了。
结果周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杀死,褒姒也被掳走。
于是申侯同鲁侯、许侯等拥立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
为了酬谢申侯的援立之功,周平王把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省合阳县东)。
居于屠原的申姓人,就以申屠命姓,称申屠氏。
3、古代有申徒氏误传为申屠氏。
家族名人申屠嘉:汉代都尉。
文帝时拜丞相,封固安侯。
为人廉直,不受私人拜托。
幸臣邓通戏殿上,嘉欲杀之,为文帝赦免。
景帝时,晁错用事,嘉欲借晁错穿凿宗庙垣事杀错未成,愤恨吐血而死。
申屠刚:后汉人。
性情方直,常慕史鱿、汲黯之为人。
平帝时,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时忤上意罢归。
光武帝时征拜侍御史,后任尚书令。
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劝谏不听,以头抵舆轮,使车不得行。
后数次以谏忤旨,贬为平阴令,终官太中大夫。
申屠致远:元朝人。
世祖南征时,被经略使乞实力台荐为经略司知事。
军中机务,多所谋划。
累官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
所至有风裁。
他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墨庄”。
著有《忍斋行稿》、《杜诗纂例》、《集古印章》等。
申屠蟠:东汉学者。
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
春秋时做楚国大夫。
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
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
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迁徙分布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西河郡:战国时魏国置郡。
相当于现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申屠-译文
1、申屠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舜帝后代。最初是胜屠氏,后来因为古代的‘胜’字和‘申’字发音相同,所以人们通常称呼为申屠氏。
2、申屠氏出自姜姓,是炎帝裔孙四岳的后代。在夏朝时期,四岳的后代被封在申地,成为侯爵,世人称之为申侯。西周末年,周幽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君主,他先是娶了申侯的女儿为王后,后来又宠爱美女褒姒,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对此非常不满,于是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敌军逼近,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召唤各国诸侯前来救援,但等来等去,却没有一个援军到来。原来,褒姒虽然美丽,但很少笑。为了使褒姒笑,周幽王悬赏千金:凡能使褒姒笑的人,赏赐千金。有个小人出了个坏主意,让周幽王点燃烽火来戏弄诸侯。周幽王按照这个计策去做,果然引得各国诸侯急忙前来,但失望而归,场面混乱,褒姒也笑了几次。但次数多了,诸侯们也变得聪明起来,后来来的诸侯越来越少。这次情况紧急,但各国诸侯以为周幽王又在玩游戏,所以都不肯前来。结果,周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杀死,褒姒也被掳走。于是申侯和鲁侯、许侯等人拥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为了感谢申侯的拥立之功,周平王将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居于屠原的申姓人因此以申屠为姓,称为申屠氏。
3、古代有申徒氏误传为申屠氏。
4、家族名人:申屠嘉是汉代都尉,文帝时被封为丞相,封为固安侯。他为人廉洁正直,不接受私人拜托。幸臣邓通在殿上戏弄,申屠嘉想要杀他,但被文帝赦免。景帝时,晁错掌权,申屠嘉想要借晁错的事情杀掉他,但没有成功,最后因为愤恨而吐血而死。申屠刚是后汉人,性情正直,常以史鱿、汲黯为榜样。平帝时,他被举荐为贤良方正,但因为对策时触怒了皇帝而被罢免。光武帝时,他被征召为侍御史,后来担任尚书令。皇帝想要出游,申屠刚因为陇蜀未平,劝谏皇帝不应安逸,但皇帝不听,申屠刚用头抵住车轮,使车无法前行。后来因为多次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平阴令,最终官至太中大夫。申屠致远是元朝人,世祖南征时,被推荐为经略司知事,他在军中多有谋划。他曾任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所到之处都有良好的风纪。他清修苦节,耻于事权贵,藏书万卷,称为‘墨庄’,著有《忍斋行稿》、《杜诗纂例》、《集古印章》等。申屠蟠是东汉学者,被郡召为主簿但未赴任,于是隐居精学,通晓五经,兼通图纬。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因此号为申包胥。春秋时,他是楚国的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关系很好。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时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你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来武子胥率吴军攻打楚国,攻入国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喝地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最终被感动,派了五百辆战车去救援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得以保国,想要奖赏包胥,但包胥却逃走不接受。
5、迁徙分布: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西河郡,战国时期魏国设立的郡,相当于现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申屠-注解
舜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圣王,他的后代通常被认为是贵族血统。
胜屠氏:一个古老的姓氏,由胜和屠两个姓氏组合而成。
申屠氏:一个姓氏,起源于古代的胜屠氏,因‘胜’与‘申’两字同音,故俗称申屠氏。
姜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炎帝神农氏。
炎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
四岳:古代的四方诸侯领袖,是炎帝的后代。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侯爵位:古代的爵位之一,是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称号。
周幽王: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因荒淫无道而著称。
褒姒:周幽王宠幸的美女,因难得一笑而闻名。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信息的信号,通过点燃烽火来通知远处。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有独立的政治地位。
周平王:周幽王的儿子,是周朝的第四位君主。
屠原: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东。
申徒氏:古代的一个姓氏,误传为申屠氏。
申屠嘉:汉代名臣,曾任丞相,以廉直著称。
邓通:汉代幸臣,因与申屠嘉冲突而闻名。
晁错:汉代名臣,因改革而闻名。
申屠刚:后汉时期的名臣,以直率著称。
光武帝:东汉的开国皇帝,即刘秀。
申屠致远:元朝时期的文学家,以清修苦节著称。
申屠蟠:东汉时期的学者,以博学著称。
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的名臣,以忠诚著称。
武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以忠诚著称。
秦廷:秦朝的朝廷,指秦国的政治中心。
京兆郡:古代的郡名,即首都长安直辖区。
西河郡:古代的郡名,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申屠-评注
第一行提到申屠氏的起源,指出其始祖为上古舜帝的后代,初姓胜屠,后因音同而俗称申屠氏。这一行强调了姓氏的演变和传承,体现了古代姓氏文化中的音韵变迁和民间俗称的形成。
第二行追溯了申屠氏的另一个来源,即姜姓,为炎帝裔孙四岳的后代。夏朝时,四岳之后被封于申,成为侯爵,世称申侯。这一行展示了申屠氏与古代封建制度、封地制度以及贵族世系的紧密联系。
第三行描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的历史事件,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黜申后和太子,引发申侯不满,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宫廷斗争,以及历史变迁对姓氏的影响。
第四行讲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细节,揭示了当时政治腐败和宫廷丑闻,同时也反映了民间智慧和对权贵的讽刺。
第五行提到褒姒的美貌与个性,以及周幽王为了取悦她而采取的措施,展现了古代宫廷中权力与美色的交织。
第六行描述了周幽王和褒姒的悲剧结局,以及申侯拥立宜臼为王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冲突。
第七行介绍了申侯被封于屠原,申姓人因此以申屠为姓,这一行说明了姓氏与地理位置、政治事件之间的关联。
第八行提到了申徒氏误传为申屠氏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古代文字的演变和民间传说的误差。
第九行介绍了申屠嘉,汉代都尉,文帝时拜丞相,封固安侯,突出了申屠氏在汉代的政治地位和家族荣誉。
第十行描述了申屠刚的性格和事迹,展现了申屠氏家族中正直、忠诚的品质。
第十一行介绍了申屠致远的生平和成就,突出了他在元朝的政治和学术地位。
第十二行提到了申屠蟠,东汉学者,隐居精学,博贯五经,体现了申屠氏家族对文化和学术的重视。
第十三行介绍了申包胥的生平和事迹,他因忠诚和勇敢而闻名,反映了申屠氏家族中忠诚、勇敢的品质。
第十四行描述了申屠氏的迁徙分布,京兆郡和西河郡,说明了申屠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