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璩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璩-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以宝饰为氏。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此物创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璩”为姓,称璩姓。

古人很看重玉,将玉的坚致、光采、纯粹、发声等来比喻人的品德,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所以佩带玉是很光采的事。

并认为佩玉不能随意解去。

这样,玉的制品也多种多样,而与玉有关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环,当然是高贵之物,于是就产生了璩姓。

2、出自姬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

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

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

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

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而古代玉环称作璩,由于璩很高贵,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

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

家族名人蘧瑷:唐代良吏,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蘧伯玉:名瑗,长坦县伯玉村人,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

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

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

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

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1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

《论语》孔子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

‘《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

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

史鱼临死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

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

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

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

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学者荟萃之地,而璩御史后来去广东和江西做官时,就很重视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人,举为进士而当官,文武全才。

迁徙分布(缺)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璩是古代一种由金、银制成的玉环,古时候的人认为玉石是很高贵的东西,所以就有人以这种器物为姓,称为璩氏,成为璩姓的一支。

另一支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

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

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

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

因此璩、蘧、遽姓同源,并存于世。

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等剩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阳,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璩-译文

历史来源1:璩姓的起源与宝饰有关。在古代,‘璩’和‘鐻’是通用的,指的是一种用金或银制成的耳环。这种耳环的创始人的后代子孙就以此作为姓氏,称为璩姓。古人非常重视玉,用玉的坚固、光泽、纯净和发声等特点来比喻人的品德,并赋予它吉祥的象征意义,因此佩戴玉器是很荣耀的事情。古人认为佩戴的玉不能随意取下。因此,与玉有关的物品种类繁多,而‘璩’字就指的是玉制的耳环,自然是高贵的东西,于是产生了璩姓。

历史来源2:璩姓也源于姬姓,与蘧姓同源,以封地名为姓。在西周初期的大分封中,康叔(姬姓,名封)被封在卫,国都设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到了春秋时期,卫国有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封在蘧地,成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和璩的读音相同,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将姓氏改为意义更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只去掉了草字头,改为遽姓。

家族名人:蘧瑗是唐代的一位优秀官吏,曾任唐光禄大夫,居住在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在天宝年间,他因冤枉被参,为了避免灾祸,他将全家分成三姓各自逃亡,即把‘蘧’姓改为‘璩’、‘瞿’和‘渠’,虽然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但仍然是一家。蘧伯玉,名瑗,是长坦县伯玉村人,侍奉卫国的三位公爵(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而闻名于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多次访问卫国,多次住在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的交情很深。蘧伯玉勤奋不懈,谨慎深思。有一次,他派人去见孔子,孔子问:‘蘧伯玉为何?’他回答:‘人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却做不到。’使者回来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既赞扬了伯玉的品德,也赞扬了他的使者。《论语》中孔子赞扬:‘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做官;政治黑暗时,就可以将才能藏起来。’《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五十岁时,才认识到自己四十九年的错误。’伯玉确实是一个急于求进且善于改正错误的人。《了凡四训》记载:‘从前蘧伯玉二十岁时,已经意识到过去的错误并全部改正了。到了二十一岁,才意识到之前改正的还不够;到了二十二岁,回顾二十一岁,感觉自己还在梦中,一年又一年,不断改正,到了五十岁,仍然知道自己四十九年的错误,这就是古人改正错误的方法。’蘧伯玉的贤名远扬,人们非常尊敬他。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和品德,多次向卫灵公推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终前采用‘尸谏’的方式推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中不能推荐蘧伯玉,是我活着不能纠正君主,死后无法完成礼仪。我死后,你不必在正堂为我举行丧礼,可以把我的尸体放在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告诉他真相。’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放在窗下感到奇怪,史鱼的儿子就把父亲的话告诉了灵公。灵公醒悟道:‘是我的过错。’于是启用了蘧伯玉。璩伯昆是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学者聚集的地方,璩御史后来在广东和江西做官时,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璩光岳是明朝人,考中进士后做官,文武全才。

迁徙分布: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璩是古代一种由金、银制成的玉环,古时候的人认为玉石是很高贵的东西,因此有人以这种器物为姓,称为璩氏,成为璩姓的一支。另一支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姬姓,名封)被封在卫,国都设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到了春秋时期,卫国有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封在蘧地,成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和璩的读音相同,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将姓氏改为意义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只去掉了草字头,改为遽姓。因此,璩、蘧、遽三姓同源,并存于世。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地,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阳,也就是今天的江北淮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璩-注解

璩:古代指一种金、银制成的玉环,因其高贵而成为姓氏的一部分。璩姓可能源自以这种器物为姓的人。

鐻:古代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与‘璩’通,与璩姓的来源有关。

玉:古代被视为珍贵和纯洁的象征,常用来比喻人的品德,与璩姓的象征意义有关。

康叔: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姓姬名封,是卫国的建立者。

卫: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

朝歌:古代卫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

蘧:古代姓氏,与璩姓同源,部分蘧姓人因读音相同而改为璩姓。

蘧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封于蘧,为伯爵。

伯玉:蘧伯的后代,以品德高尚著称,与孔子有深厚的交情。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尸谏:古代一种特殊的谏言方式,即死者在死后通过某种方式向君主表达忠言。

璩伯昆:明朝人,桐城学者,重视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人,进士出身,文武全才。

百家姓:中国古代流行的姓氏书籍,收录了常见的姓氏。

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江北淮南一带,璩姓望族多出自此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璩-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璩姓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首先从字源学角度出发,阐述了璩姓的起源与古代金、银制成的耳环——璩的关系。璩字在古代与‘鐻’通,指代这种装饰品,而璩姓的创始人后代以璩为姓,体现了古代对玉器的崇拜和对品德的象征意义。玉器被视为高贵、纯洁的象征,佩戴玉器成为彰显身份和品德的标志,因此璩姓的诞生与古代社会的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中进一步指出,璩姓的另一支源于姬姓,与蘧姓同源。西周初年,康叔被封于卫,其后的公族子弟被封于蘧,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部分蘧姓人改姓为璩,以求得更好的寓意。这一过程反映了姓氏在古代社会中的演变和人们对吉祥寓意的追求。

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蘧瑷和蘧伯玉两位历史人物。蘧瑷是唐代良吏,其事迹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和智慧。他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将家人分三姓逃亡,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其家族的团结,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和士人的无奈。蘧伯玉则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智慧闻名于世,孔子曾多次拜访他,并对其赞誉有加。伯玉的‘知过能改’精神,体现了古人对于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的重视。

《论语》中孔子对蘧伯玉的评价,以及《淮南子·原道训》中的记载,都强调了蘧伯玉的贤德和智慧。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古代士人追求道德修养的典范。

史鱼对蘧伯玉的举荐,以及其采用‘尸谏’的方法,展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和勇气。史鱼的行为不仅是对蘧伯玉的肯定,也是对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坚守。

璩姓的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从文中提到的璩姓望族多出自黎阳,可以推测璩姓在古代可能是一个较为显赫的姓氏,其分布范围较广。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璩姓的起源、发展和历史人物的介绍,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家族传承。璩姓的故事,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载,也是古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5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