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汪-原文
历史来源
「汪」源出 ;
一﹕ 为汪芒氏所改. 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 防风氏在商朝为汪芒国, 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东. 其后简为汪氏。
二﹕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 食采于汪(在今山东省) 其后以邑”汪”为氏. 一云, 鲁成公庶子受封于汪邑, 其后亦有汪氏.
家族名人
汪踦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鲁国的儿童。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汪踦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所以鲁人特别破例,以成人之礼来埋葬他。或作「汪锜」。
汪元量
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子,宋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以善琴供奉内庭,宋亡,跟从被俘的后妃前往燕京,时慰文天祥于囚所,天祥死,元量去为道士,放浪江湖以终。着有水云词、湖山类稿等。
汪兆铭(1883~1944)
字精卫,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早岁入同盟会,致力革命。曾谋炸清室摄政王未成,被捕系狱,辛亥光复后得释。民国成立,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参政会议长。1938年,对日抗战期间,潜离重庆,至南京附日,组织伪政府,为国人所不齿,抗战胜利前病死。
地望分布
山西临汾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汪-译文
历史来源:
一:‘汪’这个姓氏来源于汪芒氏的改姓。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的记载,防风氏在商朝时是汪芒国,这个国家的故址在今天的浙江省武康县东部。后来这个国家简化为‘汪’姓。
二: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庶子名叫满,他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汪地有封地,后来就以封地‘汪’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鲁成公的庶子被封在汪地,其后代也有以‘汪’为姓的。
家族名人:
汪踦:生卒年不详,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儿童。在鲁哀公十一年,齐国攻打鲁国时,汪踦勇敢地保卫国家而战死,因此鲁国人特别破例,用成人的礼仪来安葬他。也有人写作‘汪锜’。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子,是宋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他擅长弹琴,在内廷供奉,宋朝灭亡后,他跟随被俘的后妃前往燕京,当时在囚禁中安慰文天祥,文天祥死后,汪元量成为道士,放浪江湖直到去世。著有《水云词》、《湖山类稿》等作品。
汪兆铭(1883~1944):字精卫,广东番禺人,曾留学日本。早年加入同盟会,致力于革命事业。他曾试图炸死清朝摄政王,但未能成功,被捕入狱。辛亥革命后获释。民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参政会议长。1938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潜离重庆,前往南京投靠日本,组织伪政府,被国人所不齿,抗战胜利前病逝。
地望分布:
山西临汾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汪-注解
汪:汪是一个中文姓氏,有多个来源。首先,它可能源自汪芒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记载,防风氏在商朝时为汪芒国,位于今浙江省武康县东,后来简称为汪氏。其次,汪姓也可能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庶子名满,在今山东省的汪邑食采,其后代以邑名为姓。还有说法是鲁成公的庶子受封于汪邑,其后代也有以汪为姓的。
防风氏:防风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古代部落,后成为姓氏。防风氏在商朝时期是汪芒国的统治者,汪芒国位于今浙江省武康县东。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切纪年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其都城最初在亳(今河南商丘),后迁至殷(今河南安阳)。
浙江省武康县:武康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浙江省,是汪芒国的故址。
姬姓: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主要姓氏,起源于周朝,是周文王的姓氏。
鲁桓公:鲁桓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公元前712年至公元前694年在位。
鲁成公:鲁成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公元前590年至公元前573年在位。
山东省:山东省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位于黄河下游,是古代鲁国的所在地。
钱塘:钱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是宋末钱塘汪元量的故乡。
同盟会: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于1905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1925年至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政府机构,成立于广州,后迁至南京。
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设立的一个政治协商机构,成立于1938年。
南京:南京是中国的古都,历史上曾多次作为都城,包括明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汪-评注
历史来源的描述为我们揭示了汪姓的起源,其中提到了两个不同的来源,分别是汪芒氏的改姓和姬姓的封邑为姓。首先,汪姓源于汪芒氏,这一来源与防风氏在商朝时的汪芒国有关,汪芒国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东。这一描述体现了古代姓氏与国家政治、地理分布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
其次,汪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姬姓,这与春秋时期鲁国的封邑有关。鲁桓公的庶子名满,食采于汪邑(今山东省),其后以邑名为姓。另一种说法是鲁成公的庶子受封于汪邑,其后也有汪氏。这表明姓氏的形成与封建时期的封地制度密切相关,姓氏不仅仅是血缘的标志,也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家族名人的部分列举了汪姓历史上的几位重要人物。汪踦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儿童,因保卫国家而战死,被鲁人以成人之礼埋葬,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英勇行为的尊重和崇敬。汪元量是宋末的钱塘人,以琴艺供奉内庭,后因宋亡而放浪江湖,其人生经历反映了宋末元初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的命运起伏。
汪兆铭(精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参与革命,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但在抗战期间选择附日,组织伪政府,这一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争议。他的生平经历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人选择的多样性。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了山西临汾县,这是汪姓的一个主要分布地。地望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姓氏的传播和扩散,以及不同地区文化对姓氏的影响。山西临汾县作为汪姓的地望之一,可能与其历史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