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朱-原文
历史来源
「朱」源出 ;
一 ; 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云 。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 (今山东邹县 )。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于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家族名人
朱亥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人,以屠为业。时秦围赵邯郸,魏遣晋鄙率军救赵,因惧秦兵,便留军于邺,逗留观望。魏公子无忌得侯嬴献计盗得兵符,侯嬴又荐朱亥与之同行。至魏营,晋鄙疑信陵君有诈,朱亥即出袖中铁椎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
朱士行
生卒年不详。三国魏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因感当时所译的般若经文句艰涩,难以理解,决定西行求法,是中国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朱全忠
朱熹 (1130~1200)
字符晦,后改字仲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宋婺源人,侨寓建州。曾讲学于建阳考亭,因号考亭,晚筑草堂于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谥文,后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其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编次著述之书甚多,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程准。
朱元璋
地望分布
安徽沛郡,安徽丹阳,安徽永城,江苏吴郡,浙江钱塘,河南太康,江苏丹徒,河南河南郡 ( 今洛阳 )。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朱-译文
历史来源
「朱」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个;
一;出自「曹」姓,以国名为姓氏。根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今山东邹县)。后来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去掉国名中的‘邑’字,改为「朱」姓。
二;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期有鲜卑姓「渴烛浑」和「朱可浑」,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南迁到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
家族名人
朱亥;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以屠宰为业。当时秦国围攻赵国的邯郸,魏国派遣晋鄙率领军队救援赵国,但因为害怕秦军,晋鄙便将军队留在邺地,逗留观望。魏国的公子无忌得到侯嬴献计,盗取了兵符,侯嬴又推荐朱亥与他同行。到达魏国军营后,晋鄙怀疑信陵君有欺诈行为,朱亥便从袖中取出铁椎击杀了晋鄙,夺取了兵权,击败了秦军,从而解除了邯郸之围。
朱士行;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因为感觉当时所翻译的《般若经》文句艰涩难懂,难以理解,决定西行求法,是中国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朱全忠;朱熹(1130~1200),字符晦,后改字仲晦,晚年号晦翁,又称晦庵、紫阳。宋代的婺源人,侨居建州。曾在建阳考亭讲学,因此号考亭,晚年筑草堂于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曾任宝文阁待制,去世后谥号文,后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年间被赠予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他的学问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编次著述的书籍很多,所注解的四书,在明清科举中被奉为准则。
朱元璋;
地望分布;安徽沛郡、安徽丹阳、安徽永城、江苏吴郡、浙江钱塘、河南太康、江苏丹徒、河南河南郡(今洛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朱-注解
朱:朱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源出有二:一为出自曹姓,以国为氏,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今山东邹县),其后代以原国名去邑为朱姓;二为北魏时期,鲜卑姓‘渴烛浑’和‘朱可浑’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
曹:曹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于姬姓,是周武王的封地之一。曹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著名的曹姓人物都出自周武王封地。
邾国:邾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邹县一带。邾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后被楚国所灭。
周武王: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在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楚宣王:楚宣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楚国国力强盛,是战国七雄之一。
曹挟:曹挟是周武王封于邾国的诸侯,其后代以国名去邑为朱姓。
《元和姓纂》:《元和姓纂》是唐代魏征等编纂的一部姓氏学著作,收录了大量的姓氏起源和家族历史。
《通志。氏族略》:《通志》是南宋郑樵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其中的《氏族略》部分专门记载了姓氏的起源和家族历史。
北魏:北魏是5世纪至6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个政权,由鲜卑族建立。
鲜卑:鲜卑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多个政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洛阳:洛阳是河南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曾是中国多个朝代的都城。
朱亥:朱亥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人物,以勇猛著称,曾协助魏公子无忌夺取兵权,解邯郸之围。
侯嬴:侯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人物,以智谋著称,曾为魏公子无忌献计盗得兵符。
兵符:兵符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凭证,持有兵符的人可以调动军队。
邯郸: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
朱士行:朱士行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人物,是中国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般若经:般若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智慧。
朱熹: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程准:程准是指朱熹所注解的《四书》,明清科举考试中奉为准则。
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沛郡:沛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徐州一带。
丹阳:丹阳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南京一带。
永城:永城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永城。
吴郡:吴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
钱塘:钱塘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浙江杭州一带。
太康:太康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太康。
丹徒:丹徒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一带。
河南郡:河南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朱-评注
历史来源部分,首先介绍了‘朱’姓的起源,分为两个主要来源。第一来源提到‘朱’姓源自‘曹’姓,以国为氏,这一说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姓氏制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即以封地或封国为姓氏。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后来邾国被楚宣王所灭,曹姓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姓,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姓氏的演变,也折射出古代国家兴衰和民族迁徙的历史。‘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第二来源提到北魏时期鲜卑姓‘渴烛浑’和‘朱可浑’在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这一叙述说明了姓氏在历史进程中受到民族融合和迁移的影响。北魏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姓氏的演变,‘朱’姓的第二个来源正是这种民族融合的产物。
家族名人部分,朱亥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忠诚和智慧。朱亥以屠为业,但在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用铁椎击杀晋鄙,夺回兵权,解救了赵国。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价值观。
朱士行作为三国时期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他的事迹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朱士行西行求法,是为了寻求更深的佛学知识,他的行为体现了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朱熹的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强调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他所编次著述之书,如四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明清科举的程准。朱熹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和学术的传统。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地望分布说明了其家族在地理位置上的广泛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地都有朱元璋家族的足迹,这反映了朱元璋家族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